每到過年時節,我長長的思念,就像風箏的線繩,牽起心中酸酸的感觸,飛向遙遠的故國。那時我最能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傷痛。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典故起源於春秋時期。孔子在前往齊國途中,遇到一個叫丘吾子(一名作皋魚,又稱吾丘子)、曾在齊國做官的人,身上掛著鐮刀,繫著素帶,在為自己的三個過失,痛悔痛哭。

在孔子的請求下,丘吾子說:「我少年時期很好學,遊學天下,等我回來後,才知道父母都已經去世了,這是第一個過失。我長大後,侍奉齊國國君。國君崇尚驕奢,失去了士人的擁戴,而我沒有盡到臣子的責任,這是第二個過失。我平生的至交好友,如今都離我而去,斷絕了往來,這是第三個過失。」

緊接著,吾丘子說了句令人痛徹心扉的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大樹想要靜止下來,但是狂風卻不停止;為人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是父母都已經不在了。年華逝去不會再來;至親逝去,永無再見時。吾丘子為自己沒有盡到兒子的責任,痛悔不已。

這句「子欲養而親不待」從此流傳了數千載,時時敲響著為人子女的心扉。父母在時,猶如參天樹木,子女情感上有依靠、生命尚有來處。當父母去了,子女的情感、生命像被徹底剪斷一樣哀痛。

當父母在時,我從來沒有覺得「女兒」一詞有多特別,從來都是在心門之外,匆匆而過,轉身即沒。當父母不在時,那時才知道這輩子做女兒,已經做完了。

再溫暖的母愛沒有了,再嚴厲的父愛消逝了,無論自己有多大,都像是世上的孤兒,無依無靠,一直不停地漂泊。父母做的好吃的飯菜,含帶著母愛父愛的年味,今生今世再也吃不到了,成了世上花盡金錢也永遠買不到的佳餚。

這個世界上,甚麼東西失去了似乎都能找回來,唯獨逝去的生命,再也找不回,無論你有多大的能力、多少錢、多麼真摯地想說:「我愛你。」

「子欲養而親不待」,何止痛殤千載?它會一直痛在世世代代的子女心裏,生生世世提醒著人們,善待父母,贍養雙親。不要留下這輩子為人子女的遺憾。 (事據《孔子家語‧孔子適齊》卷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