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創科技公司近年來炒熱「新經濟」概念股,因而受到投資者追捧,且獲得私募資金大量注入。但是,因產品服務未能獲得預期的市場反應,投資者信心大減,股票遭拋售,估值快速大幅縮減。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今年蜂擁上市的30家中國科技公司中,大多數股價都已經「破發」,即跌破當初上市發行價。流式媒體服務的「騰訊音樂娛樂」則延後上市;此外,叫車應用滴滴出行和金融服務企業螞蟻金服也表示,最快也得明年才會上市。

產品本身缺乏科技創新內涵

報道指出,這與美國科技類股不同。美國科技企業遭拋售通常與大環境不佳有關,而非企業本身基本面問題。而中國科技行業股票近來遭到拋售,是因在產品概念上、估值和資金流動性方面顯得脆弱,並面臨政府監管的挑戰。

首先,中國科技公司浮誇濫用「科技」一詞,而產品本身往往既無高科技內涵、又缺乏根本上的創新。這些事實最終會反映到市場估值上。

報道舉例:今年1月,一款名為「美菜」的生鮮電商估值接連走高,達至70億美元。該電商承諾可收集大數據、重塑蔬果銷售鏈,但消費民眾仍多選擇透過農民、超市或電話訂購服務購買蔬果。報道認為,美菜如今已經走過黃金時期,估值料將萎靡不振。

估值與市盈率過高

其次,「科技」這個標籤抬高了估值和市盈率(即股價與每股盈利比),但很快被認清後遭拋售。在港股上市的餐飲配送平台「美團點評」,自9月中旬首次公開招股(IPO)以來,股價已跌掉20%。

報道還提到了中國科技企業領頭羊的騰訊和阿里巴巴。自2018年早些時候達到峰值後,兩家公司至今合計已蒸發了相當於一個阿里巴巴的市值。

今年5月,紐約上市的阿里巴巴市值曾突破5000億美元,6月初股價一度飆過210美元,週四(10月18日)已跌到僅在142美元上下徘徊。香港上市的騰訊控股更跌近四成,從一月下旬的470港元,跌至週四每股281港元。

雖然市值蒸發,以2018年的預期盈利計算,騰訊和阿里巴巴2018年市盈率仍高達27倍至30倍。不過大多數今年剛剛首次公開招股(IPO)的科技公司,甚至沒有盈利可以用來計算估值。

人民幣資金流動性枯竭

再者,人民幣資金流動性已經枯竭。這是國有企業等政府支持的投資機構虧損、信貸市場收緊,以及中美貿易戰引起市場焦慮等因素所導致的。

最後,中國科技公司還要面臨政府監管的挑戰。中共政府正瞄準包括遊戲、支付和短影音等潛在利潤豐厚的業務。

例如,字節跳動(ByteDance)生產極受歡迎的在線內容,已可與強大的騰訊匹敵,但政府監管部門對在線內容的限制也令其營運遭到阻難。

《金融時報》8月間也曾披露,因中美貿易戰、人民幣貶值以及流動性資金收緊,中國科技股進入了「焦慮期」。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