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總香港德國領事館舉辦了一場名為「德國校友虛擬聚會」的網上活動,邀請曾經或現時在德國修讀大學學位的香港人一起交流。

見到公開邀請,作為多年在德港人,我感到非常高興。

理論上,作為德國官方的駐港機構,領事館其實無需費心神舉辦這類型的聚會,只需替港人辦理簽證,跟香港政府進行官方溝通便可。聚會邀請一出,便可感到總領事館負責文化推廣的職員,絕對有心「交足功課」。

另外,總領事館既然是一個國家的官方代表機構,如果他們有心推動兩地聯繫的話,肯定會有最多的資源和號召力。如果有後續活動的話,實在令人期待!

現在我離開工程界,全身投入教授德文的工作,其中一個心願,就是希望香港和德國之間的聯繫更深入,尤其是實實在在的語言和生活交流,都會激起我心中的熱情:過去超過十年的在德經歷,有起有跌,但當中的成長實在令我感嘆,如果有香港人也曾決定出走,到德意志國土上來一次歷險,當中點滴最能讓大家引起共鳴。

這次聚會作為頭炮,也就是先讓各人簡單自我介紹,講一講對德國的感受。出乎意料之外,參加聚會的港人背景保羅萬有,讓我有機會聽了很多耐人尋味的香港人故事。

聚會到尾聲之際,有參加者提問:領事館在社交媒體上,可否講一講德國香腸?

這個老掉牙的典型,也不是沒有根據。《Die Deutsche Seele》(德國心靈史)一書也有提及德國人對香腸情有獨鍾,但只在導言簡短介紹繁多的香腸種類,之後就只專注在香腸背後代表的文化呈現,如香腸亭。現今德國,講求環保,德國人吃肉已經越來越少(每年不吃肉的人口均有幾個百分率的下降趨勢),我自己雖然也常常吃香腸,但身邊認識的人,講究吃香腸的越來越少。

我補充說:反而,德國的奶類製品,才是一個隱藏的世界。

參考維基百科「奶類製品」的德語條目(Milchprodukte),一張總覽圖上,列出無數的奶類製品:Schmand, Sahne, Sauerrahm, Buttermilch, Schlagsahne, Creme fraiche… 這些名詞部份雖然有中文翻譯,但我就不一一列出:很多香港人就算知道中文叫法,都不知道這些奶類製品到底是甚麼,在德國飲食文化當中扮演了甚麼角色。

主持人回應我的講法時,提及很多德國人也在香港尋找奶類製品的時候,我就補充:是Quark吧!德國總領事Stefanie Seedig女士聽到我提及Quark,立刻笑著對著鏡頭,舉起拇指,表示贊同,可見她也甚有共鳴!

Quark,中文可以翻譯作「乳酪豆腐」,是德國人十分喜愛的奶類製品,用Quark不但可以製作甜品(通常加入水果),酸酸甜甜十分開胃,亦可用作製作蛋糕。我外母所製作的芝士蛋糕,於我來講是天下第一,而她的秘密武器也是加入Quark作為重要的原料。

我認識不少德國人,不在家鄉之時,甚少會惦記香腸和啤酒,反而會想找到家鄉各式各樣的奶類製品。在德國生活久了,就知道德國的麵包、沙律菜、奶類製品,比起啤酒和香腸,更與飲食文化緊密連結,更能勾起德國人的思鄉之情。

你還有發掘到德國的隱藏飲食文化世界嗎?◇

註:感謝《大紀元時報》授權轉載本文到:http://www.stegermatt.de/blog-epochtimes-milk-products/

聯絡作者:stegermatt@stegermatt.de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