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半的小涵(化名)因為持續發燒2、3天,而且不願意開口說話、進食,被家人帶往醫院就醫。經由小兒科醫生檢查發現,小涵發燒是因為深頸部後咽腔膿瘍壓迫所致,情況嚴重,需要儘快動手術。於是立刻通知耳鼻喉科醫生進行手術清創和引流,所幸小涵在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已順利出院。

深頸部感染的常見原因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醫生張雲傑說,後咽腔膿瘍是深頸部感染的一種,患者的後咽處長了一個膿包,會因為膿的位置、大小而引發不同的症狀。深頸部感染非常危險且致命,常見原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食道異物損傷等,當受到細菌感染並入侵深頸部筋膜間隙,就會造成頸部發炎和化膿。

後咽腔膿瘍在幼兒病症中算是急症之一,如果未及時治療,膿瘍壓迫到呼吸道,容易造成急喘和哮鳴聲的現象,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呼吸困難。

找出深頸部感染的元凶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醫生秦家翊表示,在上述案例小涵的咽喉和膿細菌培養裏有發現A型鏈球菌,臨床上常見A型鏈球菌會引起急性化膿性扁桃腺炎,或是細菌性咽喉炎,各年齡層都有可能被感染,但是學齡前幼兒的上呼吸道感染多以病毒為主,例如:腺病毒、EB病毒,致病菌為A型鏈球菌的情況比較少見,大部份是5歲以上的孩子居多。

現今治療A型鏈球菌感染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抗生素,但有時候A型鏈球菌引發的病情變化快速又凶猛,像是小涵在上呼吸道症狀出現的2、3天內,就進展到有後咽部膿瘍的情形,此時就需要特別注意,並立即進行手術治療。

深頸部感染的治療方法

秦家翊提出,在兒科第一線來說,深頸部感染的患者需要儘快診斷和處理,快速地安排手術,病情才能有效控制。在臨床上,如果患者是年紀大一點的孩童或成人,在進行手術清創引流的同時,會預防性地做氣切,避免膿瘍引流不順利,導致再次壓迫呼吸道。

因為考慮小涵才2歲半,氣管也比較小,做氣切可能會造成併發症,於是醫療團隊決定放置氣管內管,並於術後安排住進小兒科加護病房密切觀察,持續地引流和給予抗生素治療。在醫療團隊悉心觀察與治療後,抽血測得的發炎指數、白血球和發燒的情況,都有獲得明顯改善,後續也順利拔管。

提高警覺避免病情惡化

秦家翊提醒家長,家中如果有孩童發燒、頸部僵硬或腫脹、吞嚥困難、流口水、牙關緊閉、聲音含糊不清等情況,一定要提高警覺,很有可能是深頸部感染,務必及時送醫診斷與治療,可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