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開始進入大暑節氣,古人說:「大暑乃炎熱之極也」,一個「極」字,概括了這一節氣最為顯著的特點:「炎熱無比」。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
傳統上在二十四節氣之下,又分了七十二候,中國古代將「五天」稱為「一候」,所以一個節氣又被稱為「三候」,用來更細緻地描述這一節氣的天候特徵。
因此,大暑也分為三候:「一候曰腐草為螢:流螢產卵,枯草卵化。二候曰土潤溽暑:天悶地濕,桑拿天來。三候曰大雨時行:風雷雨作,雨後漸涼。」意思是,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節,螢火蟲會卵化而出,天氣變得悶熱,土地潮濕,勤勞的農民們在這個時候也要忙著打理作物,祈求雨水的到來。等到三侯時,雨後天氣漸漸轉涼。
養脾胃 提升陽氣改善體質
夏天是萬物生長最旺盛的季節,對應到人體也是一樣,屬於陽氣最活躍的季節。大暑作為今年春夏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養陽」、「補陽」,並借助天地之陽氣,祛除體內深處寒濕的最後一個絕佳時期。所以夏季養生應與天地相應──「養陽」,充沛陽氣來強固身體保衛和防疫的作用。
暑氣最旺,對應的五行是土,落實到飲食養生的要點就是「長夏養脾胃,長陽氣」。
夏季脾氣漸旺,脾胃健旺,則能運化體內水濕,並加強氣血的運化來補虛,只有這樣才能在這個最後的關鍵時機,與天地間旺盛的陽氣裏應外合,提升陽氣,改善體質。
在《黃帝內經》裏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的說法。也就是說,脾胃是一體的表裏,乃是人體臟腑的前線。脾胃轉化營養傳送到其它臟腑,養護臟腑、強壯身體。所以,養脾胃就是養陽氣的基礎。
脾屬土 黃色、甘味食物強健脾胃
脾胃怎麼養?從五行學說來看,脾屬土,黃色、甘味的食物入脾,五穀雜糧和根莖類食物中的澱粉質的自然甜味就是甘味,有裨益於強健脾胃。
菜粥,健胃益脾,這是《本草綱目》集古人的智慧方子。作法很簡單,用新鮮的蔬菜煲粥。尤其是黃色的蔬菜入脾,更是一舉二得,比如南瓜粥、地瓜粥,因為五穀雜糧和根莖類的自然甜甘味,有裨益於強健脾胃。南瓜、地瓜正是黃色、甘味的塊莖食物,營養入脾。
蓮子粉粥,健脾胃止洩痢。蓮子盛產於夏天,蓮子去蓮心做成蓮子粉,加入糯米,一起煲粥,健脾暖胃,緩解腸胃虛寒,又具有止洩痢、止汗的作用。口乾舌燥,水喝個不停的人適合食用,也是天然的食療方子。
薑汁調蛋,助陽補陽。中國有句諺語叫「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處方」。浙江沿海的台州椒江人有大暑節氣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蛋具有豐富營養,薑有開胃健脾促進食慾的功效,還能溫中祛寒。尤其夏天吹冷氣、涼飲冰點入肚造成胃中虛冷,去皮的薑可解虛冷讓脾胃功能強健起來,所以夏季吃薑也是冬病夏治的防衛之道。薑去薑皮則熱,留薑皮則涼,所以脾胃虛寒的人要吃薑補陽,就要去薑皮。這一道民俗食方符應中醫學原理。助陽的食物適合午前食用。
薏苡仁粥、四神湯,健脾袪濕利腸胃。薏苡仁是健脾化濕的代表食物之一,常常和赤小豆相提並論,民間食俗常用紅豆薏仁湯化濕。小紅豆能利水除濕。傳統的做法是用冰糖,冰糖能入肺、脾,有助補中益氣,和胃潤肺,止咳化痰和養陰。另外含有薏苡仁、山藥、芡實、茯苓的四神湯健脾袪濕,是和平的鹹味好湯。一般常見四神湯加上蓮子。
長夏養心 心安血暢 血暢則神清氣爽
《黃帝內經》記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心是「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所以夏天三個月養陽也重養心。按五臟主時來看,夏季為心所主,故需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
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過激,心平氣和。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
高溫酷熱天氣容易使人心情煩躁,加上生活節奏快、競爭力強、生活空間擠迫、複雜的人際關係等因素,使現代人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懂得舒緩這些壓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中醫將精神調養列為養生諸法之首。
古人深知「煩夏莫如賞夏」、「心靜自然涼」的道理,調整身心,才能更好地度過炎炎夏日。這些方法在現代仍然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台灣中醫師林貴認為,夏季重在養心,心安則血暢,血暢就神清氣爽。所以夏天要使自己保持「心靜」來怡養心神。中午小睡片刻,有助於養心。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午睡保護心臟的作用不可小覷。另外,打坐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讓緊張、充滿壓力的心情能夠平靜下來。
紅色食物 有益養血
紅色入心,所以夏天盛產的桑葚、紅西瓜、葡萄柚、胡蘿蔔、番茄也是養心好食物。其它紅色食物, 如紅棗、紅豆、紅薏仁、紅扁豆等,都有益養血、降血脂、改善心血管和血液循環的功效。
養心也可以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茶、蓮子芯等,以收清心涼血、解暑去熱、健脾利胃之效。
「陰中暑」與「陽中暑」
台灣著名中醫師胡乃文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大暑」節氣除了太陽光直曬的熱,還有隱伏在地裏面蒸出來的熱,他提醒民眾要小心中暑。
胡醫師說,中暑也分陰陽:在太陽底下久了會「陽中暑」,而冷氣吹久了會「陰中暑」。「陽中暑」整個人昏昏沈沈,呈現熱休克的狀況;「陰中暑」現象則是會身體很冷,像感冒症狀,骨頭關節都酸痛,唯一就是沒有咽喉痛。
胡醫師表示,「陽中暑」要大量飲水、吃西瓜或喝清絡飲來解決,清絡飲使用西瓜皮,是治夏天暑熱的處方,讓血絡涼下來,又打通血絡,暑熱就消了。「陰中暑」重點要發汗把陰涼逼出去,可以喝點熱稀粥,稍微蓋被子出一些汗,就能改善。
大暑,怎樣遠離陽暑。綠豆是清熱的佳品。而馬鈴薯,紅薯,香菇,山藥可起到益氣的作用。補水也是關鍵。多吃一些涼性蔬菜,如苦瓜,絲瓜,黃瓜,菜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蘆筍,豆瓣菜等;多吃一些水果,如西瓜,蘋果,桃子,香蕉等。
老中醫大暑調配方
庚子年小暑節氣、大暑節氣期間,臨床出現一類下焦元陽不足致水寒龍火飛至陽明界面,邪熱耗液傷津並內陷血分形成伏邪,部分出現了壯火食氣,但臨床症狀屬虛屬寒。臨床常見症狀為:疲勞,多汗,怕冷,吹空調後易腹瀉腹痛,喜食香口、辛辣味重食物。凡有上述病機端倪者可服南方醫院李可中醫藥學術流派國家傳承基地的大暑節氣方調治:生地10g,桂枝2g,五味子1g,豬苓5g,石膏5g,太子參10g。1劑。用法:每劑加水500ml,大火煮開轉小火煮20分鐘以上,煮取60ml,供2人飲用,每人30ml。@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