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

「小暑」是炎熱開始的標誌, 「大暑」則代表盛夏的到來。

太陽運行達黃經120度時,就是大暑。今年大暑的交節時刻為7月23日。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裏的「中伏」前後,此時副熱帶高壓正處於鼎盛和異常活躍的時期,驕陽如火、風速小、濕度大,白天暑氣蒸騰,夜晚悶熱難寐。

大暑物候

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陸生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就像腐草變成了螢火蟲;二候時天氣變得悶熱,土地潮濕,蒸鬱之下濕度更高;三候時常出現大的雷雨,大雨使暑熱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夏火剋金

古人認為,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對應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按相生相剋規律,由秋到冬是「金生水」、由冬到春是「水生木」、由春到夏是「木生火」,都是相生的關係,唯有從夏到秋是相剋——「火剋金」。因此從夏到秋是一段艱難的歷程,秋被夏壓制著,要潛伏一段時間,這段一年中最熱的時間就稱為「伏」。

入伏後有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稱為「三伏天」,每伏10~20天,以節氣來說,約莫在小暑和處暑期間,這期間也有「伏夏」的說法,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今(2018)年,三伏天分別是:初伏在7月17日~7月26日;中伏7月27日~8月15日;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秋老虎的暑氣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今年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和三伏天有大部份的重疊。

雖然處暑已經屬於秋季,但是炎熱程度也不可小覷,俗話說:「處暑處暑,熱死老鼠。」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今年處暑後兩天便出伏了。

清代作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一歲難過之關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於此……使天只有三時而無夏,則人之死必稀。」如此看來,進入伏日,便進入「苦(難)夏(季)」了。◇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