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22至24日之間 ,太陽達到黃經120度時,即為「大暑」節氣。台灣中醫師胡乃文接受記者採訪表示,「大暑」節氣除了太陽光直曬的熱,還有隱伏在地裏面蒸出來的熱,所以「大暑」節氣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中醫是「天人合一」的科學,人的身體是優良的感應器。此外,胡醫師還提出夏季習俗該注意的地方,提醒民眾要小心中暑,並分享寶貴的中醫養生之道。
大暑節氣飲食宜忌
大暑節氣的習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胡乃文表示,因為大暑是最熱的時候,我們吃的東西應該要選擇寒涼一點的,例如這時盛產菠蘿、西瓜、甜瓜(哈密瓜、香瓜、洋香瓜),但我們吃這些東西要注意,某些身體濕氣較重的人吃這些瓜類,會造成濕積到身體裏面太多了,這樣就不好,因此我們一般認為要適量地吃。現在西瓜多打成汁來喝,建議一般喝300ml是正常,喝到500ml就多了。
大暑期間應該多吃當季的絲瓜、茄子等蔬菜。有人會吃薏米紅豆粥消暑,但孕婦要注意薏米含有薏仁醇會使子宮過度收縮。俗諺:「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即「涼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台灣把它做成「燒仙草」熱吃很好吃。
常言道:「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處方。」冬天時候會吃溫熱食物比較多,那時候吃涼性的蘿蔔可以平衡了;夏天吃寒涼的食物或綠豆湯等涼品比較多,這時候吃熱性的薑可以平衡,所以台灣習俗煮番薯湯或綠豆湯都加一點薑平衡寒性。
天氣炎熱,需要補充身體所需水份,胡醫師說,平時喝溫開水最好。如果夏天運動流汗過多,則要補充鹽份。他說:「喝蘆(葦)根湯或白茅根湯等自製飲料,可以補充天然礦物質、電解質。從中藥鋪、草藥鋪購買這些食材,用來煮湯,甜甜的很好喝。」
中暑分陰暑與陽暑
「大暑」節氣高溫炎熱容易中暑,胡乃文醫師說,在太陽底下久了會中暑(陽中暑),冷氣吹久了也會中暑(陰中暑)。「陽中暑」整個人昏昏沉沉,呈現熱休克的狀況;「陰中暑」現象則是會身體很冷、像感冒症狀骨頭關節都酸痛,唯一就是沒有咽喉痛,如果有咽喉痛就是感冒了。他表示,「陽中暑」要大量飲水、吃西瓜或喝清絡飲來解決,清絡飲就是使用了西瓜皮,是治夏天暑熱的處方,讓血絡涼下來、又打通血絡,暑熱就消了。「陰中暑」重點要發汗把陰涼逼出去,可以喝點熱稀粥,如果稍微蓋被子出一些汗,就能改善。
他提到,盛夏防護不只是防曬,還有吹電風扇和冷氣都不要過度;穿涼汗衫、出汗也可以降溫度。他說,夏天濕氣與熱氣最嚴重,用冷氣可以消除,但不要過度的冷。防「陰中暑」不要總是在非常冷的冷氣房裏頭,如果在冷氣屋裏面要穿長袖衣服,到了外頭要趕緊脫掉,冷熱交替當中最容易中暑。
吃冰消暑? 一時貪涼百病叢生
炎炎夏日各式冰品、飲品盛行,民眾喜歡大口吃冰品、喝冷飲。對此,胡乃文表示,中醫是「天人合一」的科學,我們人的身體就是優良的感應器,自己要去感覺身體的一切訊息,比如吃冰手腳冰涼已經發抖了、嘴唇都變黑了,整個身體起雞皮疙瘩了,吃到肚裏好像凝結、不消化了,這些都是身體已經發出求救訊號,就不能再吃了,但若自己都不去管,還是不相信,就會傷身,也就是身體給我們的訊息要去聽、體會,這就是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謂番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 ,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咳症,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其文中大意胡乃文表示,《黃帝內經》裏面告訴我們,天人合一的養生之道,在夏天我們晚上晚點睡,早上早點起來,不要被太陽給壓下來了,個人的情緒方面不要發怒,穿的衣服少些 ,讓氣能洩出來。假如你不這樣子做會傷到心(心神、心液、心經、血脈、血絡),到了秋天容易得發冷發熱的病,到了寒冬又會重複發病。胡乃文說,逆反了就會生各種病,遵從就稱之為得道了,這種道是聖人跟著實踐,而愚者只能佩服這些聖人。
他表示,中國古時候的人,就是以自己身體去感觸這些東西,「我自己吃飽了就是吃飽了、喝飽了就喝飽了,不再多吃多喝。」現在的人因為接受的唯物思想重了,已經不再注意,也不太相信要節制,也有的人知道了就是不肯改正。
熱傷元氣如何補救?
「在大熱天,中醫講:『熱傷(元)氣。』必須把氣補足、熱清除。」胡乃文說,一般中醫用潤肺藥來補虛、清熱氣調整身體的平衡。生脈飲處方是使用人參或人參鬚或東洋參或西洋參(適中/二~三錢)、麥冬(大量/約一兩)加五味子(少量/10~20粒)。另外可以用銀耳、蓮子、百合、冰糖做成涼品來喝。他表示,熱傷氣已經傷肺,這2種飲品都潤肺,因為大暑過後就是秋天,秋季的燥氣也傷肺。當氣補足、熱清除,到了秋天就不易得上呼吸道的咳嗽、氣喘、鼻炎、鼻子過敏、肺的毛病。◇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