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2日)是一年一度的冬至,亦是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家團圓吃飯,俗稱「做冬」,聚餐的樣式絕不遜於大年三十晚的團年飯。由於受社會氣氛影響,今年冬至多數市民選擇在家團聚,為迎合不同家庭成員的需要,打邊爐成為不錯的選擇。

打邊爐受港人熱捧

今日一早,街市就已很多人光顧,中式飯餸及打邊爐材料大受歡迎,豬肉和牛肉較往年價格稍貴,雞肉貴約一成。被問及近期社會氣氛會否影響過節,有市民表示無礙「做冬」,在家中做節有氣氛,不會受影響。

「做冬」後吃湯圓是港人的傳統習俗,「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象徵一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此外,在港人的餐桌上,雞是不可或缺的,冬至這一天亦有吃雞的習俗,而且講求「無雞不成宴」。用各種做法烹出雞的美味更是港人最鐘愛的,除白切雞、鹽焗雞、豉油雞等傳統做法外,芝麻沙姜雞、川味口水雞亦受歡迎。

南北應景美食各不同

俗話說「冬至大過年」,不少家庭會按照傳統聚首一堂,品嚐美食,慶祝團圓。然而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應景的傳統美食卻各不相同,南方人在冬至多吃湯圓,而北方人則多吃水餃、餛飩慶祝。

南方食湯圓須雙數  寓意團圓

南方人的冬至食俗多以湯圓為代表。湯圓渾圓討人喜歡的外型象徵天、冬至的太陽,「圓」諧音「元」,帶有「一元復始」的迎新含意;紅白兩色的湯圓,象徵天地陰陽交替。

老一輩人講湯圓要吃雙數:冬至吃湯圓象徵「團圓」、「圓滿」;添歲,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為求吉利,吃湯圓必須吃「雙數」,代表「成雙成對」。

北方食水餃餛飩寓意初生

北方人多吃水餃慶冬至,水餃又名餃餌,傳說這一習俗與紀念東漢「醫聖」張仲景有關,當時張仲景發明了藥膳「祛寒嬌耳湯」——也就是餃子湯,不僅讓飢寒交迫的窮人填飽肚子,還治好了他們被凍爛的耳朵,此後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此外,水餃形如元寶,吃水餃還寓意財源廣進。

民間亦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俗諺。餛飩和餃子的做法類似,古代的「餛飩」和「餃子」可能是不同地方的叫法。「餛飩」一詞和「混沌」諧音,據傳說,冬至吃餛飩乃是紀念中華始祖盤古誕生於混沌之意。上古時,冬至日象徵新歲的開始,吃餛飩具有祝賀初生、新生的意義。

冬至陰陽更替宜進補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因此古人認為冬至這天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俗語說「冬至進補,春天打虎」,在傳統中醫理論,冬至是自然界陰陽更替的特殊日子,身體會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熱量,因此冬至適合進補,以養精蓄銳,補充元氣,增強機體體抗力,好運自然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