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遠山,又見煙霧繚繞。時值仲春,天氣特別潮濕,香港位處華南地區,背為大陸,面向南中國海,屬於亞熱帶地區,不時受到海洋性氣候影響,因此潮濕多霧,遇上所謂「回南天」,更連牆壁也會「冒出汗來」。

群山彌漫著灰濛濛,看不清前境;春回大地,是草木萌動、萬物榮生的季節,但也是病菌活躍的開始,容易誘發呼吸系統咳嗽等疾病;綿雨多霧和翳熱,更使人疲勞睏倦,頭腦昏沉,如何解除「春困」以保安康,惟有靠醫師賢者了,或大眾一起齊來抗疫,奉行養生之道吧!

飄浮動盪之霧海,籠罩著雄偉而象徵守護著香港的獅子山山頭,而在山下更隱藏著不少奮鬥、無奈及淒美的故事!

上文提及的老姆,係同樓街坊,其獨生孫女名惠英,與筆者同班同學兼好友,比筆者年長一歲,五官標緻,可說是美人兒。當年十歲的我還幼氣未脫,她卻老氣橫秋,沉默寡言,舉止細慢。

每日約好一同上學,筆者吃件方包後跑到她家裡,她卻還未吃完老姆煮的潮州糜,而枱上總是放著送糜的四小碟,有時鹹菜、烏欖⋯⋯有時菜脯、貢菜⋯⋯朝朝如是。

老姆和藹可親,每日勤奮工作,常常整理家中雜務,有時會把浸泡著的海參更換清水,有時會整理上日醃曬過的鹹雜,可說是手作無停。一次老姆吩咐惠英放學後去寄錢回大陸,見老姆隨手拿起信箋便滔滔直書,下筆如飛。更常見有親友來訪,對她非常尊敬,走時都會奉上數百元給老姆作零用,而老姆總是推卻,當年很多人的月薪,也未必有二百元。

惠英的母親也是沉默寡言,臉上總掛著笑容,每朝早上帶著飯壺、肩上揹著一大布袋已完成的手襪上班,晚上又帶一大袋回家,原來惠英每晚均與母親一同將在工廠車縫好的布手襪取回家中剪掉縫邊的子口,而老姆則將剪好的手襪用幼竹管翻轉疊妥後紮好。

據說,嫲、媳、孫三代每晚都做到凌晨兩點鐘才睡,一路工作一路聽著收音機,而惠英最愛聽李我與蕭湘的倫理小說及歐西流行歌曲。惠英亦從未提及過其父,筆者也不敢詳問,相信都是走難人的痛苦悲哀!後因搬遷失去聯絡。三十年後一次偶遇,她還未婚,母女相依同在工廠做車衣工作,時工廠大多北移,故惶恐失業。

問及老姆,她說:一天其祖母突然暈倒,嚇得她母女倆驚惶失措,雖已召喚白車(救護車),但因心情忐忑,恐怕久等出事,當年十多歲的女孩竟揹起肥大的祖母,由五樓家居走落街等候白車到來,坊鄰見狀都心痠趕來相扶,並讚她孝義,但可惜送去醫院已返魂乏術!

人世間何以這麼悲情?

今日點煮:「菜脯粒炒水瓜」

水瓜,潮州人稱「手瓜」或「秋瓜」,於夏末初秋始見於菜市場,水瓜與絲瓜為葫蘆科植物同屬的異種,外表不難分辨,有稜而長的稱絲瓜,平滑無稜的叫水瓜,兩者均為食用常蔬,其藥用價值頗高,有除痰清肺胃積熱、利濕,還有健腦、美容、抗過敏作用。含有防止皮膚老化的B族維生素,有增白皮膚的維生素C,能保護皮膚,所以絲瓜汁,又有「美人水」之稱。

我國古今詠絲瓜的詩詞也不少,如:宋·杜汝能之《絲瓜》: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牆生。而日本明治時代,也有人贊絲瓜的藥用:絲瓜正鮮嫩,清液療病身。痰壅命如絲,絲瓜初開時。等等。

今日此味正宗潮州農家菜,簡單易做。若市場未見水瓜,買不到時,也可以用有稜的長絲瓜代替。材料及煮法如下:

材料:

水瓜兩條,約一百五十克,去皮後洗淨,滾刀切塊;

菜脯撕下一小塊洗淨,切刴成幼粒,也可切幼絲,切好後,用密孔笊籬盛著再沖洗一次,揸乾水待用,約一湯匙;

幼鹽半茶匙;

油約兩湯匙(可以多一些);

水兩湯匙(不能太多水)。

做法:

熱鑊落油,油熱落瓜片,炒至油份被瓜片全吸收,撒些少鹽(約半茶匙)炒勻,即會滲出瓜的清香汁液,再落菜脯粒炒勻,加少少水,約兩湯匙,不可落水太多及不要煮得太耐,否則水汪汪沒有瓜香,快手再炒兩吓,即可上碟,完成。◇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