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常建(七零八~七六五年),盛唐著名詩人。與王昌齡是朋友。其詩多為五言,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也有部份邊塞詩。有《常建集》。

此詩寫作者在王昌齡隱居過的地方留宿時的所見所感,是一首在盛唐已傳為名篇的山水隱逸詩,到清代,則更受「神韻派」的推崇,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王昌齡:盛唐大詩人,是作者的好朋友,作官前曾經隱居石門山。

清溪:石門山前的一條河。

茅亭:指王昌齡隱居時住的孤零零的茅屋。

藥院:栽種著藥草的院子。

苔紋:指青苔長得像花紋一樣。

謝時:即避世,不再過問世事,這裏就是隱居的一種說法。

西山:即武昌樊山,是作者隱居的地方。

鸞:鳳凰一類的鳥。

清溪長流看不到盡頭, 直流入石門。
王昌齡隱居過的地方, 只一片孤雲。
松樹梢頭明月已升起, 隱隱透松林。
清光灑下來好像似是, 前來伴昌齡。
獨宿昌齡的孤單茅屋, 月下有花影。
種藥的院裏滋生青苔, 滿地似花紋。
看來我也該避世而去, 學昌齡歸隱。
回到西山找仙靈伴侶, 與鸞鶴為群。

作者從留宿王昌齡隱居地的所見中,深情地讚歎了隱者王昌齡的清高品格和高雅的隱逸情趣,誠摯地期望王昌齡再度歸隱。而在寫作方法上則含蓄地讚此勸彼、意在言外,一片深情都借景物來抒發,讓舊居處的景物都充滿對好朋友的真摯情愫、盼他再次歸來。像這種在平易的寫景中寄意深遠、寄情綿長,在明朗的形象中包蘊著含蓄情意的手法,正是作者獨擅的專長。

常建和王昌齡是開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同科進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出仕後的經歷和歸宿卻頗不相同。常建只作過盱眙縣尉的小官,以後就辭官歸隱西山。他曾經在深山採藥時遇到一位秦代逃入山中的宮女,長期吃松葉而不飢寒,並且傳授他秘密的養生方法,使其「所養非常」。

王昌齡雖然仕途坎坷,卻沒有再回到隱居生活中來,後來被刺史閭丘曉忌恨而招致殺身之禍,使其知音者喟然長嘆。設想當時聽了常建的勸告而再次歸隱,則不但可免殺身之禍,而且像常建一樣得到超常的養生之術,豈非千載快事。

~轉自【正見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