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條求生術: 擅長接收與分析資訊

21世紀的員工日常工作時,需要處理的資訊量多如天文數字。麥克.桑默斯就跟我說:「現在我們找得到的資訊多如牛毛,大家若沒有能力妥善處理手上的資訊,就會被搞得寸步難行。」安瑪麗.尼爾也指出現在的組織有必要了解一般人是怎麼處理洶湧的資訊洪流;另也強調批判思考的能力對於員工接收資訊、運用資訊,是十分重要的條件。

羅伯.哥頓說高中畢業生應該學會如何取用各式各類的資訊,作適切的分析。而且,前面用化名的零售業主管蘇珊也說過:「要有能力作概念化思考,但又有辦法將很多資料融會貫通。」她說:「現在大家需要整理的資訊太多了,而且,也不是單單弄出一大疊報告就好。現在的人必須要有能力抓到哪些是重要的小事,判定『我們就該處理這樣的事。』」

彼得.杜拉克在60年代就預言「知識工作者」會變得愈來愈重要,那是因為可用的資訊會愈來愈多,以致分析資訊的能力跟著愈來愈重要,才使得愈來愈多的員工會變成知識工作者。換言之,有能力分析資訊、看出其中蘊藏的新挑戰和新契機,即使早在杜拉克那年頭,也已經是職場的一大核心競爭力了。到了現在,這一項競爭力遠比以前還更加重要。打從網際網路問世,高速上網愈來愈普及,很快地我們就從沒多少人擁有資訊,邁進到幾乎人人成天泡在資訊的洪流裏面——通過電腦,連你怎樣都想不到的東西也搜尋得到,而且,只需要幾納米秒的時間就好。

這樣的挑戰,未必單單因為資訊的洪流太大,也因為資訊改變速度太快,無時不刻都在變化。請問現在總共有多少顆恆星?90年代我還在唸書時,曾聽當時的哈佛校長尼爾.魯登斯丁(Neal Rudenstine)在一場演講說過,人文學科的知識半衰期是10年,數理學科只有2、3年。而且,這可是15年前的情況!不知道現在他會怎麼說。

這一場資訊大革命顯然不僅於職場有深遠的影響,對於民主社會的公民和終身學習,一樣有重大的意義。當今積極主動、知書達禮的公民,一定知道單單是看報紙遠遠不夠。現在的人都要懂得怎樣從多種源頭取得與評估資訊。其實,若沒有能力作適切地判斷,再多資訊也沒多少用處——甚至還很危險。也因此,大量資訊唾手可得,反而使得批判思考的價值水漲船高。

最近有一名老師跟我說過一件事,剛好充份證明資訊洪流已經成為目前的一大新挑戰。她在金恩紀念日快到的時候,要學生作的功課是寫一份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的研究報告。結果,許多學生上網找到的資料,內容十分嚇人。原來有一個白人至上團體搶在此一重要紀念日前預作準備,動了一些手腳,只要在搜尋引擎上輸入金恩博士的名字,他們的網站就會出現在前5名。該網站上確實放了金恩博士正確的生平事蹟,乍看之下沒有問題,只是,學生若繼續瀏覽他們的網站,挖出來的就是民族歧視言論集大成了——還全都包裝在歷史事實裏面。這不是單一特例,而是常見的事。

所以,當無以計數的資訊唾手可得,我們在學校課堂裏面教的,也就遇到了很大的問題。但在探討這一問題之前,我們還有一項求生術要談。

摘自:《哈佛大學這樣教出孩子競爭力》方言文化出版提供◇

整版圖片來源:Shutterstock、Fotolia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