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心地專一淳樸,有著太古之風。少林寺迎來的這朝子民,恪守著對上天的篤誠。

嵩山,上應「軒轅星」,下鎮天地中,巋然屹立,笑看朝代更迭。遠離人煙的嵩山,送走一朝子民,又迎來下一朝黎庶。

朝代不同,帝王有別。從聖王教化、禮樂詩歌、經典文籍傳下的道德規範,也會隨著王朝的興替,不斷地重塑更新。蒙元帝王成吉思汗、忽必烈力振天綱,再造乾坤。因此,汗廷國風忠孝、寬仁,充滿雄文、壯武的氣息。帝國氣勢磅礴,陽剛雄偉,少林古寺隨著剛健的乾元氣象,薈萃出新的精華。

蒙古王成吉思汗。(王雙寬製圖/大紀元)
蒙古王成吉思汗。(王雙寬製圖/大紀元)

蒙古敬天 漢臣慨嘆

蒙古起於大漠草莽。成吉思汗建國伊始,大蒙古國還沒有文字,文明開化遠遜中原,但他以今古絕倫的勇智,敬天地、重信義的寬廣胸襟,影響了東西方世界。歷史的車輪駛向蒙元帝國,也將少林寺帶進新的王朝。

蒙古一直保持著虔敬、淳樸的敬天信仰。從蒙古大汗到平常百姓,他們把所有的大事、小事都歸為上天的安排,每逢正月初一必是拜天。當時的蒙古人開口講話,第一句就是:「托著長生天的力量,托著皇帝的福。」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事往往說是「上天教的」,對於另一個人要做甚麼事,其他人會說「上天在看著」。

蒙古大軍征伐時,無論進兵,還是撤軍,都會先燒羊甲來斷吉凶,宋人為此起了一個雅緻的別名「燒琵琶」。南宋使臣彭大雅談起出使蒙古的印象,他說蒙古人心地專一淳樸,有著太古之風。少林寺迎來的這朝子民,恪守著對上天的篤誠。

汗廷護道 禪風遠揚

蒙古遠在茫茫大漠,原始信仰是薩滿,而少林寺位於九州中心,是地道的佛門。二者本無交集,卻因著天命的造化,越走越近。

蒙古南下征討金國,風雲際會下,有位僧人躍入世人的眼界,成為當時的焦點之一。他就是「萬松行秀」。

萬松15歲出家,勤懇地研讀佛經,經過考試合格成為正式的僧人。萬松口才一流,雄辯天下。耶律楚材形容萬松,他的語鋒變化無窮,巍巍凜然猶如萬仞高山,使人難以攀登;每次他滔滔論講,就像萬頃波濤,難以看到邊際。

萬松身在佛門,卻是滿腹將相之才。金朝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金章宗召請他到皇宮說法,並親自相迎,授予他錦織袈裟。章宗外出打獵時,還特意駕臨萬松禪室,詢問佛法要義。

公元1215年,蒙古大軍攻打中都,寺院的僧人為避兵禍,都急切地請萬松禪師南下避難。萬松對眾人說:「難道蒙古人就不知道佛法嗎?」

對於當時流行的各種宗教,成吉思汗制定「自由信奉、平等對待」的國策,並豁免各派的賦稅和徭役。只要寺院不反抗蒙古,蒙古軍也不會侵犯寺院。蒙古軍破城時,萬松正率領僧眾誦念佛經,軍隊並未侵擾。

公元1229年,元太宗(窩闊台)即位,繼續推行自由的信仰國策。少林寺高僧慧慶、慧肅、智資等人奉汗王之命,前往各地擔任僧官,協助汗廷統領天下僧門。元太宗敬重萬松行秀,特別賜他一枚佛牙,尊稱他為「萬松老人」,蒙古汗廷也尊其為「國師」。

得益於蒙古帝王的庇護和扶持,禪風在北方迅速傳揚,有力地輔助了蒙古治國。

忽必烈是一代英主,度量弘大,知人善任。傳說中,他是「轉輪王」的化身,由於功蓋蒼宇,威德無比,以致感得天人飄灑金花,示現祥瑞。他為了庇護王朝子民,敕命建造「護國寺」,為芸芸黎庶祈禱祝福。

公元1245年,忽必烈命福裕前往少林寺設立「資戒大會」,又賜給他田地和財物,派他修建「報恩寺」。在忽必烈的扶持下,在一次資戒大會中,接受「具足戒」的僧、尼高達十萬人。

忽必烈尊敬禪宗高僧「海雲」,並向他詢問佛法大義。海雲認為,帝王治理國家,在天命,也在人為,都不離一個「心」字。帝王有仁心,社稷萬民都會安泰。身為王者,如果想知道古今興衰成敗之事,一定要訪求天下鴻儒賢才。帝王能常常慮及百姓安危,任賢納諫,賞罰無私,常為百姓謀求福祉,這也是佛法的一層意義。忽必烈感慨萬分,賜予海雲珠襖金錦無縫大衣,待他敬以師禮。

大元國風淳厚古樸,富甲天下。帝國流露的雄渾氣度,和蒙古皇室敬重天地、扶持佛門,有著很大的關係。

禪風廣揚,遍及國土。僧、俗大眾棲居少林,或參禪修行,或健身習武。僅大元一朝,就有二千多人到少林寺出家,成為歷代之最。 ◇(待續)

圖為蒙古大軍戰爭場面。(公有領域)
圖為蒙古大軍戰爭場面。(公有領域)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