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發行的基礎建設零售債券首次低於目標發行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對此進行回應。港府財政赤字不斷增加,經濟仍無更多起色,有分析指陳茂波可能落馬。
基建債認購首次低於發行額
發行零售債券為港府提供了一種多樣化的融資渠道。港府發行的基礎建設零售債券12月6日截止認購,初步認購結果顯示,認購人數約12.8萬人,認購金額約178.5億(港元,下同),低於目標發行額的200億元。
歷史資料顯示,此為港府自2011年發行通脹掛鈎債券(iBond)以來,首次認購不足額的零售債券。若不計只限年長人士認購的銀色債券,今次基建零售債券的認購人數約12.8萬人,亦為政府自2011年首次發行iBond以來,認購人數最少的一次。
對於此次基礎建設零售債券認購反應,政府發言人認為,市民會根據自身的投資目標,並考慮當前市場環境,對不同的投資選項包括零售債券作出相應的投資決定。最近股市活動如新股上市相對活躍,市場普遍認為未來減息步伐或有所減緩,對市民投資決定有影響。
事實上,市場亦有其它高息投資品,提供高於較基建債的回報,影響市民認購意欲。臨近年底,部份銀行將港元定期利率提高至4厘以吸收存款,例如,信銀國際推出年息4厘的3個月港元定期,資金門檻僅需10萬元。另外,美國國債亦可以在未來數年鎖定高息,據券商報價,2028年2月到期的美債孳息率為4.11厘,較基建債高0.61厘,有券商提供入場門檻低至1,000美元。
對於基建零售債券認購額低於200億元的目標發行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2月8日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外界毋須憂慮認購情況。
對於2024/25年度的財政赤字由原預計的481億元增至約1,000億元,陳茂波在節目解釋,主要是政府收入減少,包括息口高企,市民對置業猶豫,樓市及股市等印花稅收俱減。
陳茂波說,政府現時進行財政整合及開源節流,主要削減政府部門開支增長,每年減經常開支1%,同時凍結人手。
陳茂波又重申,相信需時「三幾年」才做到財政收支平衡。
財赤問題嚴重 財金官員勢危
香港連年出現巨額財赤,各界對香港是否已進入結構性財赤年代有不同說法,港府則避談相關問題。港府財政赤字問題嚴重,除了發債,預計須到2027/28年度才會恢復盈餘,意味香港庫房將連續9年入不敷支。
擔任香港財政司長近十年的曾俊華早前在社交平台發文,直指經濟暢旺、政府稅項和賣地收入「大豐收」的情況,「恐怕有一段時間都未必可以會重現」。並指「香港已經正式進入結構性財政赤字年代」,必須節流,包括留意基建等非經常性開支,若以借債渡日,長遠影響評級。
對港府預計到2028/29年度發債金額只佔本地生產總值(GDP)13%,遠低於大部份先進經濟體的說法,曾俊華則指出,不少政府確可以發債以支持經常運作,故有人認為,債務佔GDP一成多亦非大問題,但香港只是一個地方特區,不可以像其它政府般「大量印銀紙」,故此不太適合把香港與其它國家相比。
曾俊華又認為,現時並非舉債時機。面對財赤,政府自然要開源節流,歷任「財爺」在位時都有想過「加稅加費」等開流措施,但都會帶來極大痛苦,全都不易實行,而且數額與逾千億元赤字相比,根本是杯水車薪。歸根究底,還是要節流,減低政府支出。
在12月初,有立法會議員及行會成員要求政府精簡人手,同時凍結來年公務員薪酬。
公務員工會聯合會總幹事梁籌庭認為:「向公務員開刀的話,他們為何不考慮自己收幾多錢一個月?議員是否要與社會同步呢?你看看外面的數據是不是很負面呢?看不到,外面的情況(工資)仍有輕微增長。」
時事評論員桑普認為,公務員減薪凍薪、削減編制,絕非政府節流的首選,會先減醫療、教育、社福的開支。「這個政府不是為了香港人而存在,亦沒有經過香港人的授權,政府的目的是為了維持黨國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
港府強調發債是為了支付基建開支,而非經常性開支。基建是投資,未來會帶來收入。但到2028/29年,基建如何會帶來上千億的收入來填補財政黑洞?桑普並不樂觀,「港珠澳大橋已是個例子,原先預計的營收,最後蝕成怎樣?」
日前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被免職,財金官員未來亦有可能被「開刀」。今屆政府餘下兩年半任期,會否再有官員落馬?桑普認為機會很大,「另外有一部份的財金官員,我不能排除陳茂波在內」;而另一類可能已在撤換名單上的,是有損北京面子的官員。◇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