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界東北的龍躍頭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舊時以種稻米為主,因而衍生出豐富的米食文化,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小食出爐,有的是特定節慶拜神用,有的是一般的民間小食。為人熟知的有新年做年糕和炒米餅、清明節的清明仔和雞屎藤、端午節的糭子、盂蘭節的手粉、中秋節做月餅等。還有一種隱藏在龍躍頭耄耋之年婆婆記憶深處的米食——「禾蟲」,近日在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的社工協助下「重現江湖」。

位於新界東北的龍躍頭村,昔日種禾,有著豐富的米食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位於新界東北的龍躍頭村,昔日種禾,有著豐富的米食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我小時候吃『禾蟲』,是舊時傳下來,我也不記得有多久了!」文金合婆婆回憶道,「那時候我們沒甚麼東西吃,用自己種的粘米磨成粉,加上隔夜飯和水一起搓麵糰。拿來筲箕做印模,可以在上面搓出一條條好像禾蟲形狀的粉。」梁少霞(麟娘)在一旁補充道:「粘米粉加上隔夜的米飯,口感會硬一點,不會軟腍腍的。」文金合講述兒時記憶中的食用方法:「我們一般是水煮後過冷河,然後加上芽菜炒,加上一點鹽和蔥,最後要加上炒熟的花生,好好味!」麟娘插嘴道:「我們還會加上炒蛋,會更香更好吃。」

龍躍頭村婆婆齊聚一堂,製作「禾蟲」小食。(陳仲明/大紀元)
龍躍頭村婆婆齊聚一堂,製作「禾蟲」小食。(陳仲明/大紀元)

筆者上網搜尋「禾蟲」,得出來的結果都是生長在水稻田淤泥中的一種蟲子,在廣東、廣西、福建都有人食用,但龍躍頭婆婆口中的「禾蟲」並非真的蟲,只是用粘米粉仿製禾蟲形狀做出來的一種小食,不是在節慶期間食用,平時飽肚之用。

綜合多位婆婆的記憶中的製作方法,社工和婆婆以粘米粉加上糯米粉製作成麵糰。(陳仲明/大紀元)
綜合多位婆婆的記憶中的製作方法,社工和婆婆以粘米粉加上糯米粉製作成麵糰。(陳仲明/大紀元)

10月中旬,婆婆們齊聚明愛龍躍頭的社區中心,動手製作這款散失多時的傳統小食「禾蟲」。綜合多位婆婆的記憶中的製作方法,加上現有的材料,以粘米粉加上糯米粉製作成麵糰,這屬於較為傳統的製作方法。社工和婆婆們將麵糰在竹製的筲箕上來回搓動成長條狀,紋路就會形似「禾蟲」。

麵糰製作過程。(陳仲明/大紀元)
麵糰製作過程。(陳仲明/大紀元)

將麵糰在竹製的筲箕上來回搓動,製作成長條狀。(陳仲明/大紀元)
將麵糰在竹製的筲箕上來回搓動,製作成長條狀。(陳仲明/大紀元)

集結眾人之力搓好「禾蟲」後,打開兩個煤氣爐,一個爐用清水烚熟「禾蟲」,另一個爐用來煎蛋。婆婆們很有心機地將煎好的蛋餅切成蛋絲,再炒熟豆芽菜,加入蛋絲,最後加上過冷河後的「禾蟲」一起翻炒,最後撒上鹽調味,一道美味的昔日家常小食就完成了。婆婆們品嚐著舊時滋味小食,回憶起昔日的點滴,不禁喜笑顏開。但初次嘗試由糯米粉和粘米粉製作的「禾蟲」口感較為軟腍,婆婆建議若今後再做,可以採用改良版,另加上麵粉、生粉、澄麵等,這樣的口感會比較煙韌。◇

烚熟「禾蟲」。(陳仲明/大紀元)
烚熟「禾蟲」。(陳仲明/大紀元)

將「禾蟲」過冷河。(陳仲明/大紀元)
將「禾蟲」過冷河。(陳仲明/大紀元)

煎蛋,將煎蛋切成蛋絲。(陳仲明/大紀元)
煎蛋,將煎蛋切成蛋絲。(陳仲明/大紀元)

炒「禾蟲」。(陳仲明/大紀元)
炒「禾蟲」。(陳仲明/大紀元)

炒蛋絲與豆芽,最後加入「禾蟲」翻炒。(陳仲明/大紀元)
炒蛋絲與豆芽,最後加入「禾蟲」翻炒。(陳仲明/大紀元)

舊時滋味小食「禾蟲」。(陳仲明/大紀元)
舊時滋味小食「禾蟲」。(陳仲明/大紀元)

舊時滋味小食「禾蟲」。(陳仲明/大紀元)
舊時滋味小食「禾蟲」。(陳仲明/大紀元)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