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一直有冬至做冬的傳統習俗。時至今日,很多港人仍會在冬至當天與父母團聚吃飯,不少公司亦會在冬至當天容許員工提早放工,回家準備做冬。冬至做冬的傳統在本港一直世代承傳,民間更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究竟冬至這天為何要「做冬」?「做冬」的原意是甚麼?為何會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 曾蓮、黃靜修報道

今年12月22日為冬至。多位受訪者均表示在冬至這天,一家人都有一起吃飯的習慣,餸菜通常較平日豐富,與團年飯相比亦不遑多讓。多數受訪者亦表示當日還會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老一輩人十分重視子女回家,亦有受訪子女說會盡量在冬至日提早放工與父母團聚。然而被問及「做冬」的原意和由來時,多數受訪者則表示所知不多。

「冬至這天,我們一家都會齊齊整整一起吃飯,我年輕的時候會自己煮飯,做一桌豐盛的菜。現在老了,子女一般會在外面訂台一起吃飯。」84歲的區婆婆坦言,「我知道這是傳統,但不清楚這個節日的由來。」

中年的陳女士則表示,她在冬至這天會購買盆菜,一家人分享,有聽說過「冬大過年」,但不知這個說法的緣由。

年青一代也會在冬至這天盡量回家與長輩相聚,略盡孝心。在工展會中工作的杜先生表示,平日裏自己工作很忙,但是這天一般都會回家吃飯,父母會煮急凍湯圓過節。大學生鄺小姐分享,「細個嗰陣做冬,阿嫲會落手落腳教我整湯圓,整咗一大盤之後,成家人就一起熝湯圓,好溫馨!不過我只知道吃,不知道冬至嘅傳統由來。」

何謂「冬至大過年」

香港民俗專家周樹佳曾解釋,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視冬至,因為「這天夜最長、天最黑,也代表萬象更新,面向光明循環的開始。」

在古代的殷周時期,曆法規定冬至的前一天為歲終之日,所以冬至節的意義實質與現今的過年相同。後來的夏曆中冬至也是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因而產生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被稱之為「亞歲」。

《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即是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流傳至宋代,冬至是祭祀祖宗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拜節。皇帝在這天要率領眾臣祭祀天地及宗廟。而在《清嘉錄》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說,稱其為「冬至節」。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冬至的舊俗中,還有「隆師節」之稱,古代講究天、地、君、親、師,師長和親長幾乎具有等同的地位。在這一天,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先帶領自己的學生拜祭孔子的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眾學生共同拜謝先生。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節慶承載著「天」、「地」、「人」之間的的關聯,每一個節日都有深刻的內涵,蘊藏著道德教化。

冬至飲食的傳說

冬至日的飲食也有講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這些飲食習慣的背後,有著動人的傳說。

在閩南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的冬至日,天氣嚴寒,有三個衣衫襤褸的乞丐,是一對夫婦帶著一個女兒,嚴冬中,乞丐的妻子一病不起,離開人世,為了籌錢埋葬妻子,老乞丐只得忍痛把女兒賣給人家作奴婢。離別之際,老乞丐討來了幾個糯米圓,但是父女二人互相推讓,誰也不肯先吃。老乞丐就對女兒說:「今日離別,就像這粒糯米圓分成兩半,咱們團圓的時候再吃圓子好嗎?」說完,兩人含淚吃完了圓子,就依依不捨的分手了。

深愛父親的女兒思念父親,每逢冬至思念之心更加深重,她希望能夠讓父親能找到自己,因此徵求主人的同意後,將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粘在門環上,她想,這樣一來,父親回來,看到門環上的冬節圓,一定不會找錯門。但是,父親還是沒有回來。第二年,她又把冬節圓粘在窗門、豬舍、牛舍、牛頭上,寄託對父親的思念。後來,左鄰右舍取其團圓、吉利的含義,也照樣去做。這個習俗就這樣傳遍了閩南、潮汕一帶。

那麼北方為甚麼吃餃子呢?在北方把吃餃子俗稱為「捏凍耳朵」。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剛好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用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相傳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耳。

*********

在香港,不少市民依然保留著冬至節團圓的傳統,子女都會盡量回家與父母相聚,而傳統文化中的「冬至大過年」,蘊含著敬天、孝道的深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