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龍躍頭村年屆八旬的梁少霞(麟娘)捧著最新出版的《情意結:香港客家、圍頭花帶文化解碼》,笑得合不攏嘴:「我經過村公所,見到村長,開始不知道他會不會要這本書,沒想到村長跟我說:『呢本書好嘢!幫我留100本,我要分給村民,我們圍村保留這樣的手藝,都是圍村的寶,要給老人家看,留給子女,留給後代⋯⋯』我真的很開心!」

《情意結:香港客家、圍頭花帶文化解碼》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教授基本花帶的編織方法。(陳仲明/大紀元)
《情意結:香港客家、圍頭花帶文化解碼》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教授基本花帶的編織方法。(陳仲明/大紀元)

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下稱「明愛」)的社工在與區內長者互動時,發現許多婆婆都有一個共同回憶——花帶編織,從她們哼唱的客家山歌中找到了花帶的蹤影。從2017年起,社工就與圍村婆婆們共同開展了尋覓花帶編織方法的旅程,並萌生了將這門依靠手授口傳的手藝輯錄成書的想法。明愛團隊整合花帶的編織手法與社區經驗,啟動《情意結:香港客家、圍頭花帶文化解碼》編寫計劃,歷時一年半完成書稿,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教授基本花帶的編織方法,是香港首本系統介紹客家、圍頭花帶編織的教材。

粉嶺龍躍頭村年屆八旬的梁少霞(麟娘)憶述花帶手藝,感恩有心人記錄下來可以讓這門手藝流傳下去。(陳仲明/大紀元)
粉嶺龍躍頭村年屆八旬的梁少霞(麟娘)憶述花帶手藝,感恩有心人記錄下來可以讓這門手藝流傳下去。(陳仲明/大紀元)

歌謠中的花帶記憶

「新織涼帽棟心穿,藍布圍邊花帶安。恁好涼帽棟心割。恁好人情也會斷。」李運帶婆婆哼唱的客家歌謠中提到的「花帶」,引起了明愛社工的注意,婆婆們穿上舊襟衣等傳統服飾,戴上涼帽或者頭巾,總覺得少了花帶的陪襯,顯得有些單調。資深社工陳國明回憶,在龍躍頭發掘出花帶手藝,少不了「天時、地利、人和」,從收集婆婆的舊物開始:「當中很關鍵的人物是梁少霞(麟娘),講到編花帶,她如夢初醒,找到家中留存的花帶舊物,給我們做了很重要的參照。」

經緯交織的花帶就像一把把打開時空大門的鑰匙,穿越到了50、60年前,婆婆們的少女時代。(陳仲明/大紀元)
經緯交織的花帶就像一把把打開時空大門的鑰匙,穿越到了50、60年前,婆婆們的少女時代。(陳仲明/大紀元)

經緯交織的花帶就像一把把打開時空大門的鑰匙,穿越到了50、60年前,婆婆們的少女時代。麟娘拎起塵封多年的花帶道:「我十來歲做『女仔』時,看到阿嫂織帶,就學她翹線,自己織,自己練。」她將自己的經歷與其他村中的長者分享,得到很多共鳴,婆婆紛紛回憶起昔日編織花帶的日子。陳國明和多位明愛社工一齊,鼓勵婆婆回憶當年的線材、編織工具,嘗試找到花帶的編織方法,並約藝術家梁以瑚(二胡婆婆)和紡織文化專家張西美前來,與耄耋之年的婆婆傾談,一點一點啟發長者的花帶記憶。

陳國明和多位明愛社工一齊,鼓勵婆婆回憶當年的線材、編織工具,嘗試找到花帶的編織方法。(陳仲明/大紀元)
陳國明和多位明愛社工一齊,鼓勵婆婆回憶當年的線材、編織工具,嘗試找到花帶的編織方法。(陳仲明/大紀元)

張西美在為花帶書《情意結》作序寫道:「迷上紡織,紡織帶我看世界,帶我認識『花帶婆婆』。聽不懂客家話,紗線成為我們的語言。」多年來研究世界各地紡織技藝的她,來到龍躍頭村探索新的領域,用她的經驗為花帶編織「解碼」,互動中亦啟發了婆婆更多的記憶,各式各樣的花帶圖案,從記憶深處浮現出來。

藝術家趙雅然(左)來到龍躍頭村,從零起步跟婆婆學習編織花帶。(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提供)
藝術家趙雅然(左)來到龍躍頭村,從零起步跟婆婆學習編織花帶。(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提供)

花帶學習筆記啟發教材編寫

2018年,藝術家趙雅然來到龍躍頭村,從零起步跟婆婆學習編織花帶,明愛社工陳國明同樣孜孜不倦請教村中的長者,透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學習花帶編織方法,共同嘗試不同的編織器具,摸索出一條適合現代人編織的路。

昔日的線材和梭具已難以覓得,如今要傳承手藝,只能盡量尋找合適的替代品,或自行製作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昔日的線材和梭具已難以覓得,如今要傳承手藝,只能盡量尋找合適的替代品,或自行製作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趙雅然講述:「從一開始我們就四處找不同的線材嘗試編織,因為過去婆婆在沙頭角墟市買到的線已經絕版,我們就要找不同的替代品。編織器具也一樣,要請婆婆回憶當年她們用的工具,四處比對不同工具的用法,最後摸索出可行的方法。」跟隨婆婆學會了基本的花款和編織方法後,她開始自行創作更多複雜的花款,運用花帶編織自己的故事。

趙雅然與龍躍頭婆婆學習花帶編織後,續擔任起花帶編織的教學與推廣工作。(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提供)
趙雅然與龍躍頭婆婆學習花帶編織後,續擔任起花帶編織的教學與推廣工作。(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提供)

在明愛社工的支持下,有心人不斷加入與婆婆學習花帶的隊伍,並開創不同的交流平台,譬如舉辦「傳統手工藝三代共傳承」、「龍躍頭創藝墟」、「衣裡民間」等活動,鼓勵婆婆走出社區,與公眾、學生交流花帶編織。趙雅然也從徒弟變成導師,擔任起花帶編織的教學與推廣工作。她亦積極參加不同面向的活動,比如走進荔枝窩村做展覽,接觸到當地村民分享他們的花帶記憶,又與不同的明愛中心共同舉辦展覽,龍躍頭的花帶展品是當中重要的一環,從而認識到資深客家花帶導師徐月清的徒弟林偉恩,交流了更多的花帶編織的方法。那一條條彩色的絲線編織而成的花帶,就這樣由點及面,連結了不同的人。

花帶工作坊的意外發現,圖文並茂的學生筆記促成了明愛社工陳國明萌生了出版花帶教材的想法。(曾蓮/大紀元)
花帶工作坊的意外發現,圖文並茂的學生筆記促成了明愛社工陳國明萌生了出版花帶教材的想法。(曾蓮/大紀元)

在開設花帶工作坊的過程中,陳國明發現了學生Eunice生動的彩色筆記,她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導師教學的內容畫了圖示,並將每一個步驟標示出數字以方便記憶。這份筆記讓陳國明記憶深刻,萌生了編寫花帶教材的想法:「如果將花帶教學變成一本書,是不是更能方便大家學習呢?」行動派的他「膽粗粗」向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提交申請,開始籌備書籍的出版。資金申請成功後,新的煩惱又來了,他發現這份學習筆記遠遠不夠:「我開始以為用這份手稿就可以帶動大家看明白了,但發現一切都沒有那麼簡單!」

雖說這些年明愛與不同機構合作開設了不同的花帶工作坊,但現實教學環境千變萬化,導師可以適應不同學員的特點進行教學,若要與實際的操作結合,將基本的步驟變成拿起書來就可以自學的書,從基本概念到編織方法,都要反覆考證和試驗。陳國明提及,坊間還沒有一本完整的教材可以參照,龍躍頭婆婆都有自己一套記憶編織的方法,一看「花腳」圖案就知道走線方式,要怎樣從她們傳統的模式中抽絲剝繭,整理出適合現代人理解的編織方法,都需要一番努力。紡織文化專家張西美、花帶傳承人趙雅然、明愛同工與各民俗愛好者,都為教材的編寫付出了許多心血,力求用簡單易懂的方式介紹目前已知的傳統花帶圖案和編織工具和方法。「訪問婆婆和整理背景資料不是最難的,最難的就是教學的部份!」當明愛團隊完成初版書籍後,最令他們欣慰的是真的有花帶愛好者購入書後,按照書中的方法自學,在兩周內成功編織出了最基本的「盲帶」。趙雅然感恩地說:「真的很開心,原來我們的書真的有用呢!」

學生融會貫通,編織出「希望」二字。(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提供)
學生融會貫通,編織出「希望」二字。(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提供)

*********

起書名時,最初明愛團隊的想法就是簡單的《圖說客家、圍頭花帶》,最後出版時用了「情意結」這一感性的名字,陳國明感言,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還希望可以帶出背後千絲萬縷的承傳故事:「我們舉辦了一系列的花帶班,還有男士來學習,原因是他很想學會嫲嫲當年的手藝,這讓我們很感動。『情意結』的意思就是『扣連』,將年青一輩和老一輩的人連結起來,重拾我們的傳統手藝。『花帶文化解碼』就是希望大家能清楚這個歷史背景,重織花帶,學習編織方法。」◇

陳國明分享,新書取名「情意結」,意思就是「扣連」,將年青一輩和老一輩的人連結起來,重拾傳統手藝。(陳仲明/大紀元)
陳國明分享,新書取名「情意結」,意思就是「扣連」,將年青一輩和老一輩的人連結起來,重拾傳統手藝。(陳仲明/大紀元)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