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的圍頭婆婆鄧梁少霞(麟娘)坐在矮櫈上,用竹梭將一根根彩線編織成圖案特別的花帶,這是她在少女時代學習的手藝。當她再次穿上傳統服飾,戴上涼帽,在村中的小巷穿梭,好像回到了過去的時光。麟娘感言:「有50年沒有織過啦!最近幾年明愛社工請我們教班,才慢慢回憶起來。」在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社工的鼓勵和協助下,她回憶起花帶的織法,再將技藝傳授給有心學習的朋友。
在今年初的「樂山・樂水・樂土・樂根源」地區生活文化展期間,展出了一系列花帶作品。麟娘從龍躍頭村來到位於饒宗頤文化館的展館,欣賞著年青一代編織出的花帶作品,十分欣慰這一手藝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傳承。她特別提到兩位對花帶感興趣的有心人——趙雅然和林偉恩,讚美他們有心傳承花帶文化,也希望這一傳統可以延續下去。
圍頭花帶作嫁妝
從深圳羅湖村嫁到新界龍躍頭村的麟娘,早年來港時做過30多份散工,編織花帶亦是她跟長輩學會的手藝之一。過去她曾織花帶到墟市販賣,幫補家用。「我1962年來到香港,織花帶交去上水給人賣,圍裙帶3元一條,涼帽帶6、7元一條。在1965、66年之後就沒有做了。」麟娘回憶,當年逢黃曆每月初二、初五和初八,深圳都有墟市,花帶是比較受歡迎的手工產品。香港當年少有花帶出售,一般都在深圳購買。
麟娘稱,圍村女性在出嫁時,花帶是一種頗受歡迎的嫁妝:「有的女孩子結婚時收到十多條花帶,很高興的!」圍頭花帶作為涼帽的綁帶,或圍裙上的腰帶,顏色鮮艷亮麗,成為喜慶的象徵。麟娘還表示,圍頭花帶並沒有透過顏色區分女性已婚還是未婚的做法,客家花帶才有所區分。她提及,圍頭花帶的色彩比客家花帶鮮艷,圖案更為豐富。
麟娘指著兩條60年前自己織的花帶,至今仍然如新,她笑言花帶在當年是很貴重的飾物,只有在節日、探訪親友時才會配戴,日常生活中都不捨得把新的花帶拿出來配戴。
喜見年青一輩願意承傳
令麟娘最為欣慰的事,便是有年青一輩願意承傳這一門手藝:「我坐久了腰骨痛,眼睛又做了白內障手術,有年青人願意學,他們很聰明,我也很開心。」她對年青人的作品非常滿意,沒想到花帶可以做出那麼多不同的款式,除了過去實用的涼帽帶、腰帶外,還可以做成耳垂、掛飾,將花帶變成不同的飾物。她也受到年青人創意的啟發,將多條花帶拼接成一個手袋,希望留給兒孫做紀念。
感恩婆婆教授花帶技藝
修讀藝術的趙雅然,在今年的地區生活文化展期間特別展開了四條主題花帶和一本花帶畫冊,講述自己與龍躍頭花帶相遇與傳承的故事,將親手編織的花帶送給龍躍頭的婆婆,向她們致敬。以「蛻變」為主題的四條花帶,從蝴蝶卵到成蟲,正是她學習編織的縮影。
三年前,機緣巧合下,雅然來到龍躍頭村跟麟娘學習織花帶。最初她不理解為何會將花帶稱為「技藝」,在跟婆婆一步步學習後,她才感受到「技藝」一詞的份量:「有技術的成就才會出現藝術,只有很好的手藝才能做出來。婆婆很辛勞,有智慧,她們織出的雙面圖案是一種精湛的手藝,要很長時間才能磨練出來。我覺得這是一種道,要很耐心,重複做很多次,才可以得到,擁有這種手藝!」
雅然從零開始學習,麟娘和其他圍頭婆婆熱心的教學,與她分享過往的經歷,令她更加珍惜這門技藝,感恩自己有幸深入了解她們的生活和感受不一樣的圍頭文化:「這是一條花帶,更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我很希望傳承到一種精神,才是展現和傳承這種藝術。」
從認識客家花帶到圍頭花帶
另一位令麟娘印象深刻的林偉恩(阿恩),這位二十來歲的年青男孩,這些年走訪了不同地區學習花帶編織技藝,學藝出眾。麟娘感嘆,一般的花帶多由女性編織,阿恩能夠對此有興趣,還如此勤懇好學,十分少有。
阿恩講起自己和花帶結緣,還與自己過世的婆婆有關。大學一年級那年,他的婆婆過了身,那時才發現自己連一張和婆婆的合照都找不到,愧疚之餘他想尋找一份紀念禮物。婆婆是客家人,他查到花帶的資料,便萌生出織一條花帶來紀念婆婆的想法。最初阿恩只認識客家花帶,並不知道圍頭也有花帶,直到認識了明愛社工陳國明,在他的介紹下訪問了多位圍頭婆婆,才逐步認識到圍頭花帶的特色。
阿恩說:「我業餘做文化紀錄的工作,到訪龍躍頭、西貢、沙田,去找尋圍頭、客家人織花帶的做法和看法。花帶不一定可以做到完全商品化或吸引到很多人來學,但我很希望以個人的實力留下完整一些的紀錄,告訴給後人聽,花帶在香港出現過,出現在哪裏,人們是怎樣用,文化的涵義在哪裏,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知識,有怎樣的意義。」在龍躍頭和不同的婆婆交談、學習花帶編織時,他發現圍頭花帶的編織方法、圖案與客家花帶大同小異,主要分別在於隱藏在背後的文化元素,反映了那個時代婦女的生活方式、習慣與需求。
*********
如今兒孫滿堂的麟娘,已不需要再依靠打散工、編織花帶維生,能夠再次重拾往昔回憶,並透過花帶認識到一班有心人,講述自己當年的故事,她認為很有意義,希望盡自己所能,教會他們自己所知的傳統技能。她寄語:「希望這些文化不要失傳!」◇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