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每天都面對不少受傷病人,醫生要分秒必爭搶救。伊利沙伯醫院兩位外科專科醫生李建恩和鄭敏樂把多年來臨床經驗、成果結集成書,並於今天(16日)正式發表,希望以有趣和簡單方式介紹創傷學的概念。

何曉輝見證公院創傷急症發展

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行醫36年,曾處理多宗大型災難事故,也見證著伊院開始發展創傷急症。

他憶述,在成為實習醫生3個月後,某晚凌晨,區內有客貨車失事撞欄,有傷者遭護欄鐵枝插穿半身,當時傷者送上病房後,他以為傷者已經死亡,但最終成功救回性命,事件令他明白創傷科的重要性。在何曉輝完成外科訓練後,碰巧急症科主管希望發展創傷科,於是他便在1994年加入急症室,他亦著重提升公立醫院急症室服務,翌年在伊院首創急症創傷服務,亦聯同骨科、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等,組成嚴重盆骨創傷醫療隊。

他又回顧在1997年,伊院內一位身形魁梧的精神科病人,在等候轉介至精神病院期間,突然大力踹開病房房門,然後在伊院急症室外天橋一躍而下,導致左胸腔重傷,當時醫院內剛添置了先進的開胸儀器,急症室醫生首次進行開胸手術,成功救回傷者一命。

何曉輝指,本港公立醫院接收的創傷個案中,有10%為刺性創傷 ,其餘都是鈍性,其餘都是由撞擊而造成的鈍性創傷。

鄭敏樂:三合一療程救回傷者一命

曾奪得2019年十大傑出青年的外科專科醫生鄭敏樂憶述,多年前遇上一名工業意外傷者,遭兩噸重物壓在牆壁,不但盆骨碎裂,而且血管也斷了,生還機會十分渺茫。醫生團隊決定為傷者施行「三合一骨折盆骨療程」,即是在黃金一小時內,由骨科、外科及放射治療科合作施手術,儘快為傷者止血。

傷者情況一度好轉,但血壓突然下降,醫生決定以腹腔鏡檢查肚內是否出現其它創傷,最後發現傷者體內大腸斷開,由於修補需時,決定將兩邊大腸割開封住,並放回體內,然後再分多次手術修復大腸、血管和骨骼,病人最終康復,能自行走動。當鄭敏樂看見傷者回來時,感到很大的成功感。被問到手術過程會否讓她對香腸有恐懼,她笑言「都唔會聯想到(大腸),都冇問題嘅」。

鄭敏樂介紹,「三合一骨折盆骨療程」主要用於盆骨嚴重骨折的傷者,先有骨科醫生在傷者盆骨外面搭建一個金屬外固定支架止血,然後將紗布放入盆腔壓住動脈止血,以及利用導管從大腿放入栓塞為動脈止血,令傷者死亡率由六成大減至12.5%。這種治療方法不但為創傷傷者帶來更高存活機會,更為伊院創傷團隊奪取多項國際殊榮,被外國醫學界譽為「香港療法」。

鄭敏樂又向觀眾分享在危急下的「止血四部曲」,教導市民保持冷靜,在安全情況下著身邊人士報警求助,以及正確的止血技巧。她表示,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扭傷手腳、𠝹傷手指都屬於創傷,應對傷口處理方法有所認識。

李建恩:冀新書輔助新一代醫護

港大醫學院名譽臨床副教授、外科專科醫生李建恩表示,伊利沙伯醫院作為九龍區龍頭醫院,自然收到很多奇難雜症,累積了不少寶貴經驗。他提到,香港目前並沒有關於創傷的參考書籍,亞洲亦比較少,而他們曾參閱過多本由外國醫生所撰寫的相關書籍,發現內容過時,未能回應創傷醫學的發展。

李建恩表示,由他和鄭敏樂主編的新書《創傷學技術與發展》收錄了本港頂尖及世界各地外科醫生的臨床心得,既有秘笈交流,亦有前瞻性研究。他希望將這些經驗與成果集結成書,「起碼幫到新一代醫生護士,最後幫到香港人,開拓我們的理念」。@

公院外科專科醫生著書探討創傷醫學發展,並於今天( 16日)正式發表新書。(余鋼/大紀元)
公院外科專科醫生著書探討創傷醫學發展,並於今天( 16日)正式發表新書。(余鋼/大紀元)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