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啊,家家戶戶都會蒸圓籠粄,這是我們客家話的說法,白話叫做圓籠年糕,做年糕的糯米是自己種的,那時候物質貧乏,年糕就是送人的珍貴禮物,是最基本的心意啦!」梅子林村長曾玉安回憶起五十年前童年的片段,仍念念不忘左鄰右舍的人情味。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過年,圍在火爐旁偷食年糕蒸熟了的邊邊角角,那份甜入心的滋味,一直令曾村長銘記於心。時隔半世紀,梅子林再次製作失傳數十載的圓籠年糕,與村民分享送上新年祝福。
壬寅虎年將至,梅子林村升起了裊裊炊煙,早前開田時劈開的雜樹,如今成為蒸年糕用的柴頭,六角竹編圓籠約18寸,鋪上了數層葉片,盛滿了年糕粉漿。柴火燒得旺盛,村民和義工在一旁輪流看火,並為蒸籠加水,還要不時攪拌,以確保年糕蒸熟。11個小時看似漫長,但在村民與義工你一言我一語的歡聲笑語中過得飛快。今年梅子林村恢復失傳半世紀的傳統,過年前蒸客家圓籠年糕,喚起村民的兒時回憶,亦令參與其中的義工們身體力行體驗客家傳統。
位於新界東北的梅子林村有近四百年歷史,客家曾氏在此聚居,當時村中的一行行梯田種滿了稻米,村民自給自足,過著樸實的生活。每年最隆重的節日就是黃曆新年,在過年前的大事就是到曾氏祠堂拜祖先,祭伯公,表達對神明、祖先的一份敬意,感恩先人庇佑。曾玉安講述,村民準備過年有多個傳統習俗,包括貼揮春、煲菖蒲碌柚水沖涼、製作米通和年糕等傳統賀年美食,過去幾年復村路上,已開始慢慢找回失落的傳統,今年希望增加一些不一樣的元素,於是嘗試製作停做多年的圓籠年糕。
圓籠粄用竹製圓籠盛載,曾玉安解說,竹製圓籠空隙大,因此需要鋪設天然葉片填補,根據經驗,選用柊葉作為圓籠立面的「牆身」,再在底部鋪上八角楓(炮葉),可以保證米漿倒入時不會漏出。接著是調米漿,將糯米粉和粘米粉以5比1的比例調和,加入融化的糖磚,攪拌成年糕粉漿。昔日村民會用自己種的糯米磨碎成米漿,更有風味。他續分享:「燒柴火力大,30斤的年糕,大概蒸10個小時就可以。最理想的是夜晚通宵蒸,當糯米粉和粘米粉和糖漿混合後,最好可以擺幾個鐘再蒸,糖會發酵,口感更好。」但今年因人手問題,也不想義工夜晚看火太辛苦,於是提前蒸,由下午二時許蒸到凌晨一時,期間每隔半小時就要加一次水。年糕蒸好後,要冷卻近一周才算完成。今年1月23日蒸好的圓籠年糕,送到沙頭角墟,至29日在村民舉行簡單的慶祝儀式後切開分享。切巨大的年糕也是一門手藝,他們自製工具,在手柄的兩端綁上鋼線,要求二人配合力度拉扯,才能將年糕切開。
曾玉安感言,圓籠年糕寄託著闔家團圓和鄰里之間分享的喜悅,尤其在昔日的年華象徵著豐收,是農耕日子客家人的傳統,如今能夠找回這一回憶,是十分值得珍惜和感恩的。◇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