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頭角梅子林村的活化計劃拉開序幕,近日展開的「梅子林・蛤塘『森活節』」活動,讓原本靜謐的偏遠村落添上歡聲笑語。梅子林村長曾玉安欣慰地說:「真是天時地利人和,感恩過去那麼多年,好多人都幫這條村好多好多⋯⋯」這幾年,隨著電力接駁、道路維修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大學生、藝術家、熱心義工們的參與,為日久失修的村屋牆壁添上了新的壁畫,一個個藝術裝置誕生,梅子林故事館啟用,還有建設中的營地設施,定期舉辦的導賞團和工作坊,令「梅子林」之名開始被越來越多人認知。


梅子林故事館。(陳仲明/大紀元)
梅子林故事館。(陳仲明/大紀元)

座落於新界東北吊燈籠北面山坡之上的梅子林村,是一條有近四百年歷史的客家村,全村均為曾氏。在全盛時期的六、七十年代,曾有近百人居住,在梅子林村長大的曾玉安,回憶兒時的點滴,仍感到回味無窮。他憶述,過去父輩時梅子林村真的種有梅子,最多種植的是年桔,當年還有梯田種植稻米。梅子林背靠吊燈籠山及風水林,有河流經過鄉村,人們自給自足。由於交通不便,村中的發展空間狹窄,16戶人家慢慢遷走,有的移民外國,有的搬到市區,村屋閒置丟空,不少房屋變成了頹垣敗瓦。


梅子林故事館展出昔日村民生活用具。(陳仲明/大紀元)
梅子林故事館展出昔日村民生活用具。(陳仲明/大紀元)

復村路上不孤單

七十年代搬離梅子林村的曾玉安,對家鄉一直念念不忘,曾在市區工作,後搬到沙頭角居住的他,只盼望離家鄉更近一些。他夢想梅子林可以恢復當年的繁華境況,但一人之力絕對做不到。「我只是有願望想讓這條村恢復生機,但一定要靠集體力量。」他觀察到,梅子林是行山熱門地點,但沒有配套設施,他於是和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主席李以強討論,怎樣可以啟動鄉郊的生態旅遊,可否再利用過去的村屋,與城市人分享郊野的美麗。

梅子林村長曾玉安。(陳仲明/大紀元)
梅子林村長曾玉安。(陳仲明/大紀元)

2019年11月展開的「天、地、人──梅子林藝術活化計劃」,首次把舊村屋復修改建成梅子林故事館,展示客家生活器具和當地的自然生態,並統籌藝術家與村民共同創作數幅以「天、地、人」為主題的壁畫,為梅子林村增添色彩。


熱心義工Raymond。(受訪者提供)
熱心義工Raymond。(受訪者提供)

退休文員司徒振良(Raymond),因一次夜遊印洲塘活動的機會,認識到梅子林周邊的環境,當他親身走訪梅子林時,他就被這條質樸的古村深深吸引了:「我最喜歡從梅子林村口伯公壇的角度欣賞這條村,可以看到兩排村屋,尤其是斜陽灑到樹椏、村屋時的風光,實在太美了!」與曾玉安村長傾談,了解到村中往事和復村的心願,他更希望出一分力:「村長的誠意感動了我,他非常想活化這條村,我就自願來當義工了。」年屆七旬的他,體力毫不遜於年青人,三年前起開始加入義工團隊,為規劃梅子林村出謀獻策,並身體力行從市區搬運材料入村、樹立村屋圍欄、維修廢棄長椅、搭建三角平台、維修村中的紀念碑⋯⋯他特別分享村屋阻擋牛隻進入的圍欄的由來,原來欄杆的卡板來自市區的廢棄卡板,他覺得很適合梅子林,於是他獨力從油麻地輾轉運輸到梅子林,再分割、組裝成圍欄。能夠為梅子林出一分力,Raymond感到頗有意義:「真的很想讓這條那麼漂亮的村給更多人認識!」


Raymond在市區發現一塊廢棄卡板,決定運送到梅子林村。(受訪者提供)
Raymond在市區發現一塊廢棄卡板,決定運送到梅子林村。(受訪者提供)


Raymond一手一腳改裝卡板。(受訪者提供)
Raymond一手一腳改裝卡板。(受訪者提供)


Raymond一手一腳改裝卡板。(受訪者提供)
Raymond一手一腳改裝卡板。(受訪者提供)


如今的卡板已化身為村屋圍欄。(受訪者提供)
如今的卡板已化身為村屋圍欄。(受訪者提供)

曾玉安感恩這幾年來,不斷有許多有心人加入活化梅子林的隊伍,發揮所長為「復村」出一分力。因為梅子林交通不便,一般遊客到訪,周末才有固定的渡輪航班前往,若要在平日出入,除了沿山徑徒步前往之外,只能從沙頭角碼頭進出,但目前的政策是只有持禁區紙人士才能出入沙頭角,這對有心幫忙的大學生、義工們來說增添了不少麻煩,但他也不辭辛勞充當中間人,幫助協調溝通,辦理禁區紙等等,方有今日的成果。他分享:「可以說我的角色主要是『橋樑』,做協調工作比較多,政府和村之間、義工和村之間等等,都有很多需要溝通之處,也是因為有那麼多人的參與和努力,才有今日的成果。」


義工為活化荔枝窩做了不少努力。(受訪者提供)
義工為活化荔枝窩做了不少努力。(受訪者提供)


曾玉安感恩這幾年來,不斷有許多有心人加入活化梅子林的隊伍。(受訪者提供)
曾玉安感恩這幾年來,不斷有許多有心人加入活化梅子林的隊伍。(受訪者提供)

早前還有攝製隊來梅子林取景,拍攝《緣路山旮旯》,梅子林義工修復廢棄多年的遊樂場,並由電影公司美工組加以裝飾,讓這裏新增為一個景點。曾玉安作為協調人,亦為村落被導演相中感到自豪,他很期待電影上映,也期望可以安排到社區放映,鼓勵大家親身走入電影實景,感受梅子林之美。


梅子林義工修復廢棄多年的遊樂場。(受訪者提供)
梅子林義工修復廢棄多年的遊樂場。(受訪者提供)


電影《緣路山旮旯》在梅子林村取景。(陳仲明/大紀元)
電影《緣路山旮旯》在梅子林村取景。(陳仲明/大紀元)

駐村藝術家:梅子林帶來驚喜

藝術家葉曉文因藝術活化計劃而開始認識梅子林村:「我最初以為『梅子林』是沙田的『梅子林』,後來才發現是在沙頭角!那時候就是一個人來到這裏畫畫,開始慢慢認識這裏。」過去牛是梅子林耕田的重要勞動力,如今梅子林仍有為數不少的黃牛,悠閒地在村內吃草、小憩,她於是以此為題材,在村屋的殘餘牆壁上畫上「悠閒的牛」,成為現今村內熱門的「打卡位」。研究生態的她,慢慢愛上了這個「山旮旯」地帶,當中的生態多樣性給予她不少驚喜,黃牛、果子狸、網絲蛺蝶,都是她的創作靈感來源。村民的口述歷史讓她進一步認識這條村,並有興趣觀察和發掘更多當地的生態狀況。她讚賞村中孕育了不少稀有和特別物種,如食蟹獴(Herpestes urva)、粗喙秋海棠(Begonia longifolia)及裳鳳蝶(Troides helena)等,這些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藝術家葉曉文因藝術活化計劃而認識梅子林村。(陳仲明/大紀元)
藝術家葉曉文因藝術活化計劃而認識梅子林村。(陳仲明/大紀元)

今年她再次加入新的活化計劃——「森林村落:梅子林及蛤塘永續鄉村計劃」,和其他藝術家一起創作出更多豐富的壁畫和藝術裝置,反映當地豐富的生態。她介紹,新增壁畫「碩果累累梅子林」,將村中的桔仔、荔枝、楊桃、油甘子等等表現出來,源於村民描述昔日在村中種植的果樹和兒時通山跑摘果實的樂趣,她希望可以用壁畫的形式讓訪客認識到當地的特色。曾玉安透露,梅子林村三年前已經開始種植百多棵桔樹,正努力進行復耕的工作,盼可以恢復當年碩果累累的景象。

客家文化深度體驗 建森林營地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高級項目經理戚曉麗(Katie)介紹,中心獲鄉郊保育辦公室的資助計劃款項,展開為期三年的「森林村落」計劃,由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負責項目的管理及營運。客家文化是梅子林村的一大特色,計劃期間陸續舉辦一系列客家文化體驗活動,透過製作客家美食、手作工作坊、導賞團等等認識當地文化。此外,建設「森林營地」也是今次計劃的重頭戲,Katie稱待營地建成後,參加者可以在此觀星、夜行,進行更多深度體驗。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高級項目經理戚曉麗。(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高級項目經理戚曉麗。(陳仲明/大紀元)

自上周六(18日)起展開的「森活節」,就是梅子林和蛤塘文化深度遊的其中一項,透過生態旅遊、在地導賞、森林藝術作坊等等,讓參加者認識和感受當地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特色。

*********

隨著一個個梅子林活化項目的展開,曾玉安喜見原本荒廢的村落漸漸有了生機。雖說過程中難免有艱辛和反對聲音,但他認為「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堅持和包容,總能夠找到一條適合發展的路。他最感激復村路上一路都有熱心人加入,為梅子林增添活力和希望。◇


「森林村落:梅子林及蛤塘永續鄉村計劃」啟動禮嘉賓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森林村落:梅子林及蛤塘永續鄉村計劃」啟動禮嘉賓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廢棄的公園長凳經過修復並重新安置,如今成為遊人的休憩點和觀景台。(受訪者提供)
廢棄的公園長凳經過修復並重新安置,如今成為遊人的休憩點和觀景台。(受訪者提供)


義工善用地形搭建起三角木檯,如今成為休憩好位置。(受訪者提供)
義工善用地形搭建起三角木檯,如今成為休憩好位置。(受訪者提供)


梅子林村隨著電力接駁、道路維修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再次活現生機。(陳仲明/大紀元)
梅子林村隨著電力接駁、道路維修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再次活現生機。(陳仲明/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