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又稱為「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近來正廣受歡迎的茄紅素、黃豆製品、綠茶、薑黃素等食物和營養素,其中有哪一些能預防攝護腺癌?

如果有天然的營養素或食物可用來治療攝護腺疾病,相信這樣的議題會相當吸引人,因為大多數人都認為成份天然的副作用相對比較低,就算沒有明顯療效,也可以調理身體。美國曾經進行一項調查發現,接受攝護腺癌篩檢的男性當中,有20%曾服用過天然草藥。

六種食物、營養素抗癌效用比一比

在此提出6種常見的食物、營養素,並分別說明其對於預防攝護腺癌的效用。

茄紅素

番茄與許多水果,例如:木瓜、西瓜等都含有茄紅素。茄紅素(Lycopene)是一種抗氧化劑,可掃除自由基,抑制攝護腺癌細胞生長,多食用番茄或含茄紅素的蔬果,能有效預防攝護腺癌,以及遏止擴散的效果。市售茄紅素膠囊每顆含量10~20毫克。

哈佛大學曾經執行大規模研究調查,發現每周食用番茄、番茄醬、薄餅與士多啤梨等4種食物超過10次者,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降低30%。

但另一項大型研究追蹤1~8年,發現茄紅素血中濃度最高與最低兩族群之間的攝護腺癌比率並無明顯差別。此外,目前茄紅素的有效生理劑量不明,茄紅素在腸胃不容易吸收,因此如何強化吸收也是一個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黃豆製品

黃豆製品高攝食者比低攝食者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減少30%。
黃豆製品高攝食者比低攝食者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減少30%。

中國、日本與韓國人都喜歡吃黃豆製品,所以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在這些國家相對較低,這或許與飲食經常攝取黃豆製品有關。

豆腐、豆乾、豆漿與味噌是常見的黃豆製品,含有植物雌性素異黃酮(Isoflavones)成份,其中以金黃異黃素(Genistein)與黃豆元(Daidzein)含量最豐富。一項在美國加州進行的調查發現,每天習慣喝豆漿者,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降低70%。

還有一項彙整分析歸納出,黃豆製品高攝取者比低攝取者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降低30%。但是在個別黃豆製品分析中,只有高攝取豆腐能明顯降低27%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其它如豆漿、味噌或納豆則無差別。

維生素E與硒

維生素E是細胞膜的主要脂溶性抗氧化劑,食物中常見的胚芽、穀類、堅果、植物油與豆類製品均富含維生素E。市售合成的維生素E膠囊每顆含400國際單位(約等於268毫克)。

硒(selenium)是人體的微量元素,食物中常見的穀類、魚類、肉類與蛋均含有硒。硒在人體的免疫抗氧化機制裏扮演重要角色,居住在水源缺乏硒的地區,罹癌的比率特別高。

美國醫學雜誌於2011年刊登一項長期藥物研究結果,將35,000位西方男性隨機分為每日服用維生素E(400國際單位)、硒(200μg)、兩者併用或安慰劑共4組,研究發現服用維生素E組的攝護腺癌風險比安慰劑組高出17%。此項研究因而提早結束,並宣告維生素E與硒沒有預防攝護腺癌的效果。

另一項研究結果,將423位診斷為高惡度攝護腺上皮內腫瘤(PIN)患者,隨機分配每日服用硒(200μg)或安慰劑,竟發現服用硒不能降低高惡度攝護腺上皮內腫瘤的風險。

綠茶

經常飲用綠茶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大幅降低。
經常飲用綠茶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大幅降低。

茶可分為綠茶、烏龍茶與紅茶共3種,茶含有多酚(Polyphenol),能抗癌、細菌、病毒,也能增強免疫力,其中綠茶含有的多酚最多。

研究發現,經常飲用綠茶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大幅降低,而且亞洲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比西方人低,這或許是因為亞洲人喜歡喝茶有關。經由動物實驗證實,綠茶確實能抑制攝護腺癌細胞。

雖然目前缺乏多酚理想攝取量的建議,但是養成喝綠茶的習慣在預防攝護腺癌的飲食中,是受到認同的。

薑黃素

在動物實驗中發現,薑黃素可有效阻斷攝護腺癌細胞的生成與進展。
在動物實驗中發現,薑黃素可有效阻斷攝護腺癌細胞的生成與進展。

薑黃素(Curcumin)是從薑黃的根莖提取出的黃色成份,有特殊味道,味稍苦,市售薑黃素膠囊每顆含量400~500毫克。研究發現薑黃素具有抗發炎與抗氧化作用,被認為對於預防攝護腺癌、頭頸部癌與乳癌有效用。

在動物實驗中也發現,薑黃素能有效阻斷攝護腺癌細胞的生成與進展,但因為腸道吸收率很低,因此運用在臨床上有困難。

白藜蘆醇

白藜蘆醇(Resveratrol)存在於許多食物中,例如:紅葡萄、覆盆子、李子、藍莓、鳳梨、花生等。在早期的臨床試驗中發現,白藜蘆醇能抑制攝護腺癌發生轉移,提升照射治療的反應率。不過,目前受限於生物體可用率過低與代謝快速,在臨床應用遭遇瓶頸。

本文摘自《攝護腺癌診治照護全書》 原水文化出版◇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