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節到來,連續的陰雨天,似乎沒有一點放晴的跡象,而空氣中瀰漫的濕氣,可能開始漸漸引起許多濕病。
身體受到外界濕氣的影響,難以排除水份,體內濕氣累積過多,便有可能化為「濕邪」。古人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麵。」意思是濕邪的性質非常黏濁,很難去除,如同將油倒入麵條一般難分難解。
我們要怎麼樣判斷自己的身體是否濕氣過重呢?首先,可以對著鏡子觀察自己的舌頭,如果身體內的濕氣比較重,舌頭會顯得比較胖,而且邊緣有齒痕。接著,可以觀察舌苔,如果厚厚的,而且帶有黏膩的感覺,那麼就更有可能是體內濕氣重的警訊了。也可以回想一下,最近是否感到嗜睡、並且疲倦、身體沉重,或者頭暈、頭痛,如同戴了一頂很緊的帽子⋯⋯其實,這些都有可能是體內有濕邪的表現。
體內濕氣過重,也可能衍生出許多疾病。
腹瀉、水腫、眩暈 濕氣過重可帶來8種病症
1. 腹瀉
體內濕氣過重最常見的後果,就是導致腸胃道內的水份過多,並且出現排泄物和腸道的分泌物混濁不清的現象。患者大便稀溏,沒有辦法成形,而且容易黏在馬桶內,沖水也沖不乾淨。而用衛生紙清潔時,總得多用幾張紙才能擦淨。
2. 水腫
有些人的腳突然腫脹難耐,而且穿不下原本合腳的鞋子,這有可能是濕邪引起的水腫。《內經》說:「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意思是受到濕邪侵擾的人,症狀多表現在身體的下半部,因此水腫往往從腳先開始發作。
此時可以伸出大拇指按按自己的小腿內側,檢查是否真的有水腫。按壓之後,觀察皮膚凹陷的程度如何,如果皮膚馬上彈回,沒有凹陷,代表沒有水腫,但若是凹陷,需要花費數秒才能恢復,代表小腿已經有水腫跡象了。
3. 眩暈
很多人有眩暈的問題,發作起來感到天旋地轉的,路都走不穩,有些人一個月要發作好幾次。
如果眩暈的問題在陰雨天就發作得更加嚴重,很有可能是濕氣惹的禍。中醫認為,這是因為人體內的上升的清氣被濕氣阻礙了,無法順利到達頭部的關係。
4. 皮膚病
濕疹、汗皰疹等皮膚病是非常惱人的,一旦發作便癢得受不了,總是忍不住去抓,最後破皮流血。其實,這些問題大多是體內濕氣太重所引起的,身體要清掉這些濕邪,便將其推向皮膚來排除,於是就產生了濕疹、汗皰疹、足癬甚至是帶狀皰疹等皮膚問題。
5. 失眠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項便是飲食不節引發的濕病所造成的。若平時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酒過多,傷了脾胃,導致身體代謝變差,濕熱就會在身體內聚集,久了還會擾動心神,影響睡眠,這正好印證了《內經》所說的「胃不和則臥不安」。
6. 肥胖
肥胖會帶來許多健康的風險,但是,有一種人感覺喝水都會變胖。這些人並非營養過剩,甚至平時吃的並不多,他們的胖大多是脾虛無法運化水濕,累積成濕邪造成的。
中醫認為:「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脾一旦虛弱,會有四肢無力,身體沉重、倦怠的現象,也會造成代謝能力不佳,無法有效排除身體累積的濕氣,加上這些患者往往不喜歡運動,而廢物在身體累積過多,才會造成身體的肥胖。
7. 女性帶下病
帶下是婦女才有的排毒管道,若是身體濕氣過重,很有可能反應在白帶上,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月經紊亂、痛經。所以,清代名醫傅青主在其著作《傅青主女科》中才會提到:「帶下俱是濕病。」
如果白帶明顯增多,且顏色清稀,代表身體的情況比較偏向脾虛導致濕氣的問題;若帶下的顏色偏黃,則代表偏向濕熱。
8. 冠心病
濕病不僅可能表現在脾胃,也有可能表現在胸口。有些人莫名其妙地胸悶、胸痛,但有時又感覺到肚子消化不良,胃部脹滿,這樣的人經過檢查後,很多都被診斷出冠心病。
中醫認為人體內的水液代謝一旦失常,就會引起濕濁穢物蓄積體內,而濕氣最能阻礙身體的氣機運行,連帶著血液運行也慢了,就會感到胸悶、喘不過氣。
夏日去濕茶飲:三仁茶
夏日悶熱,要趕走體內濕氣,可以考慮自己煮點茶飲來喝,這裏介紹一帖去濕氣的妙方——三仁茶。
準備杏仁3錢,薏苡仁1兩,冬瓜仁3兩,生薑兩片,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煎煮約15分鐘。
中醫認為,水液代謝的管道是「三焦」,又分為上、中、下焦,只要三焦通暢,濕氣就可以順利離開人體。杏仁、薏苡仁、冬瓜仁分別有「宣上、暢中、滲下」的功效,幫助人體透過不同的管道排除濕氣。
杏仁入上焦,讓濕氣從呼吸道和皮膚等器官排除;薏苡仁則是增強中焦的功能,使人體排除濕氣的管道更加通暢;而冬瓜仁暢通下焦,使濕氣隨著尿液排出。而薑也有除濕作用,加上薑片,可以加強效果。
夏日濕氣重的時節,可以將這款三仁茶代替茶水多喝,幫助體內濕氣加速排除。#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