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家長,在子女學業壓力爆煲時,曾否想過你隨口而出的一句批評指責,可能就讓子女失去信心、一蹶不振?當子女出現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時,家長是否能及時意識到,並給予適當幫助?
時下很多香港人受情緒問題困擾,據統計超過30萬人患有抑鬱症,而不時發生學童自殺事件更令人痛心不已。年輕一代有比上一代更加優越的生活環境,但是也同樣面對父母未曾經歷的壓力。作為家長,如何在子女面對壓力時提供支援?如何與子女良好地溝通?如何讓良好的親子關係滋養孩子的人生?記者訪問了傲翔心靈治療中心的資深心理治療師、多年從事家庭輔導和青少年輔導的蘇淑貞,聽她講述兒童心理健康與親子關係的經驗之談。
蘇淑貞說,帶著孩子向她求助的家長有多種多樣的問題。有的小朋友不堪學業壓力出現抑鬱、焦慮,出現緊張、手震、心悸、肚痾(拉肚子)、頭暈、頭痛、不能專注的症狀。有些家長希望改正子女的壞習慣,例如沉迷於玩電子遊戲,不肯上學,或不和家長說話、向家長撒謊等。蘇淑貞發現,家長往往只是把眼睛盯在子女的問題上,卻沒有去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
父母一句話建立子女性格
蘇淑貞指出,兒童的心理問題,在小學時主要與家長有關,到了中學以後,則更多跟學校有關,包括同儕壓力和學業壓力等。她強調,小時候與家長的關係對人的性格塑造影響深遠,關係到子女在未來能否正確認識自己,如何應對學業與人生方方面面的挑戰。
蘇淑貞說:「其實父母每一句話,就奠定了小朋友的特質。小朋友不知道他有甚麼特質,但是語言就能建立一個架構,小朋友用這個架構去形容自己的性格,形容自己就是這樣。」
但是她發現很多家長並不知道怎麼誇讚自己的子女。她們會讚子女「乖」,例如「你幫忙做家務,乖。」但是「乖」就是聽話而已,不是小朋友的特質,小朋友不知道你在讚美他的哪一方面,所以他沒有辦法由此建立自己的性格。
蘇淑貞建議,如果家長能夠明確指出小朋友表現出的好的特質,才能夠幫助小朋友發揮自己好的一面。小朋友幫忙做家務,家長可以說,「你幫媽咪做家務,你好錫媽咪,好錫屋企(你很愛媽媽,很愛家)」,或者說「你好用心摺衫(疊衣服)」。蘇淑貞說:「『好錫屋企』、『好用心』,這些都是具體的特質,讓小朋友覺得,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小朋友對自我的形象負面及產生不良情緒,一方面是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表揚子女,另一方面是隨口說出批評、指責的話給孩子的成長增添了很多負能量。蘇淑貞說,因為媽媽說的話在建立小朋友的特性,小朋友聽了會覺得這個就是我自己了。如果父母的口頭禪是:你蠢、你無用、你懶、你慢,他會覺得自己蠢、懶、慢、無用,就會甚麼都不想做。
上了中學之後,在考大學的壓力下,學生每天要做十幾樣功課,不停做試卷操練,才有機會入讀大學。當學生感到難以應付的時候,心裏會響起從小到大家長的限制性聲音:「你無用」,「你差」,「你讀快啲啦(你快一點學)」,「你都係唔得嘅啦(你就是不行)」,學生就覺得自己怎麼努力也做不到。
學業壓力爆煲 貴在同行
雖然兒童的心理問題成因多樣,但是蘇淑貞強調,教育制度是壓力產生的背景。老師對學生說,你一定要考到中大、港大,考不上你就是沒用。但是實際情況是大學學位根本不夠,而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不同。那些努力也無法考上大學的學生何去何從?他們努力過,結果是證明自己不行,他們覺得沒有出路,甚至對人生感到絕望。
蘇淑貞輔導青少年期間發現,不少學生學業壓力爆煲,有些被認為讀書不努力的學生容易得抑鬱症,讀書努力的也會得焦慮症。蘇淑貞說,當功課排山倒海而來,學生無從應付時,「有的小朋友覺得是不是我有問題?他沒有想過是制度有問題。他不停做都做不完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沒用。」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洪流當中,家庭的支持是孩子其中一個休憩地。蘇淑貞提醒家長,在孩子面對學業壓力時,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批評。多數家長習慣居高臨下,對小朋友的狀況評頭論足,再給出很多建議。而這時孩子往往覺得家長並不能明白他的處境,不能理解他的痛苦,因此產生逆反心理。
蘇淑貞建議家長,在子女遇到很大壓力的時候,「家長要和他同行,在他的身邊,而不是在外邊,作為第三者去comment(評論)他」。譬如,家長可以說:「好辛苦啊?唞吓先啊(休息一下),慢慢來。」或者坐在他旁邊,說:「好辛苦?飲杯水先(先喝杯水)。」
除了做一個陪伴者,家長還可以做一個肯定者。家長可以說:「咁辛苦,你都努力做,你都係一個好堅毅嘅人(這麼辛苦,你還努力做,你也是一個很堅毅的人)。」或者是說:「你得嘅,你撐得到(你可以,你可以堅持下來)。」肯定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幫助小朋友建立自己的人格。
蘇淑貞說,重要的不是描述事實,而是建立性格。即使小朋友表現出不好的行為,但家長肯定的是他的良心,肯定他是一個好人,他有心想做好。例如,當小朋友不交功課的時候,家長與其質問他為甚麼不交功課,不如說:「你沒交功課,我想你都很困難,你都很煎熬的。」這樣說的時候,你是在肯定他有心做好功課,下一次他可能會考慮交功課,而不是自暴自棄。
蘇淑貞強調要培養子女的自覺與良知,家長一定要有耐心。當小朋友不聽話的時候,家長越多一些耐心,小朋友就越會對自己的不好行為感到內疚,從而自覺自願去改變。反之,如果家長這時忍不住打他一巴掌,那小朋友積累起來的內疚感可能就煙消雲散了。
耐心傾聽 多與子女交流
除了陪伴與肯定,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交流也非常重要,能給子女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子女長大後跟父母很難像少時一樣親密,但蘇淑貞和25歲的兒子卻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因為從兒子很小的時候,蘇淑貞就很看重與兒子交流,從不嫌棄小孩子講話無聊。
有時候當她工作時,兒子來找她看YouTube。「一個YouTube有時十多分鐘,但是我看。我先放下手上的工作,像有個金鐘罩(將我與工作隔開),看不到聽不到我自己這些東西,然後對他笑:『咩呀(甚麼事呀)?』」如果實在很忙,她就對兒子說:等我五分鐘或十分鐘。之後一定會守承諾。」
蘇淑貞經常在家長工作坊上講自己這個經歷,笑說:「我講出來我自己都感動。」有時兒子找她的時候,她也會想「我的事重要還是你的事重要」,但她想到與兒子的關係是自己生命中最珍貴的一部份,所以不會吝惜把時間用在與兒子相處上。
蘇淑貞希望家長不要認為小朋友的事情無聊,自己的事情才重要,聽小朋友講話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因為在小朋友的世界裏,家長認為無聊的事情對他來講可能很重要,所以家長應該耐心傾聽。
「你聽一分鐘對他都很重要。他就覺得有人重視我。小朋友心裏會覺得自己珍貴,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他講的話是有意義的,有人會聽,有人會明白,有人會陪伴他。」蘇淑貞說。
對於青少年的情緒問題,日常的家庭生活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在家庭裏邊,一家人旅行、行山、食生果,就會滋養人的一生,讓他感到有愛,就可以解決很多情緒問題了,在他面對困難的時候減很多壓。」有愉悅感的家庭生活,同時滋養著父母和子女,讓他們在盡自己身為父母子女的人生責任時,感到快樂,從而感受到人生有意義。
在舉辦家長工作坊、做家庭輔導的過程中,蘇淑貞發現,父母在醒覺自己對子女的影響後,都開始改變自己,儘量不給子女施加負面的影響。「每一個父母都有足夠的動力、意志、愛,為小朋友作出改變。他只不過不知道有問題,不察覺。他只需要知道方法,因為內心這份愛,他一定會學到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