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認為不論是人類、動物還是植物,體內晝夜節律的生物鐘都是由一個複雜的基因網絡合作控制的。一份新研究稱找到了一組名為「時鐘基因」的特定基因,在這個領域邁出了新的一步。
這份研究通過一個細緻的統計學模型,找到了與晝夜節律相關的多個基因,把它們歸類為「時鐘基因」。研究認為正是這些基因互相之間通過合作,導致有的人習慣早起,工作效率高;有的人卻在晚上很精神,工作到很晚。
研究者之一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University)統計遺傳學中心負責人吳容令(Rongling Wu,音譯)說:「如果我們明確貓頭鷹的基因,我們可以開發藥物激活這種基因,即使早起的鳥兒也可以改變習慣成為貓頭鷹。」
當然重要的是,這項研究希望能夠幫助一些晝夜節律紊亂的人改善作息。抑鬱、焦慮、體重上升,和心血管疾病都與晝夜節律紊亂相關。
另外,了解生物鐘基因如何運作對農業也有幫助。比如小麥的生長進程似乎在中午的時候比較滯緩,如果能改變它們的基因,讓它們全天一直生長,農場主將更快獲得收成。有的作物在日照時間短、較冷的氣候下長得不好,通過修改基因讓它們能適應更大範圍的氣候條件。
研究者坦承要了解整個生物鐘系統的運作,還需要更多的探索。
吳容令說:「如果我們能激活正確的基因,我們就可以有效利用時間,提高產量。但是我們需要各個領域的專家合作才能真正了解這樣一個複雜的生物鐘系統。」
這份研究5 月4 日發表於《應用物理學評論》(Applied Physics eviews)。◇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