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聯同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一項調查發現,24.1%學生及10.2%家長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易激症狀。調查又發現,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的受訪者,亦表現出較嚴重的抑鬱及焦慮,患有腸易激的家長,其子女亦患有腸易激。

過去有研究指,本港約有6.6%人士確診腸易激。為了解本港學生和家長在心理及腸胃健康方面如何受環境因素影響,中大醫學院聯同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於今年4月,調查7間中學共232名家長及324名學生。調查發現24.1%學生及10.2%家長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易激症狀,即受訪者最近一星期因腹痛、腹脹、腹瀉等腸胃問題而導致部份日常活動受影響,甚至不能完成大部份學習、工作、社交等日常活動,令生活質素大幅下降。

有48.9%學生及23.5%家長有輕微至嚴重程度抑鬱症狀。另外,40.3%學生和22.6%家長出現輕微至嚴重程度焦慮症狀。調查結果亦顯示,有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的受訪者,在「9項患者健康問卷(PHQ-9)」及「7項廣義焦慮症量表(GAD-7)」都表現出較嚴重的抑鬱及焦慮症狀。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胡志遠表示,通過腦部分泌的血清素會影響情緒及腸胃,若出現胃功能失調、腸易激或大腸問題等症狀,患者出現抑鬱和焦慮的機會亦會增加;相反,抑鬱及焦慮亦可導致腸胃不適的症狀出現,形容使腸胃健康成為情緒壓力的「信號燈」。在醫學和統計學上,亦已證明兩者息息相關,症狀甚至可以早至年輕時代出現。他建議,學生和家長們受腸胃問題困擾時,要同時留意自身的精神及情緒健康是否已亮起紅燈。

調查亦發現,學生和家長的腸易激、抑鬱和焦慮症具有關聯性,215對受訪親子數據顯示,孩子有較多的腸道症狀時,其父母往往也有較多的腸道症狀,而在焦慮和抑鬱症狀方面也有同樣結果。

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估計,有關情況涉及先天和後天因素,例如遺傳、子女仿傚父母應付壓力的方法,以及家庭成員需共同面對社會環境帶來的問題等。她建議,當其中一位家庭成員出現持續性腸胃不適,其他人都應留意自己有沒有類似徵兆。

陳雅文補充,腸易激的成因複雜,除了遺傳,情緒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誘發因素,來自個人、經濟和學業的壓力,以及父母教養方式等後天因素都會影響情緒健康。

出現症狀應儘快諮詢醫生

胡志遠又指,市民容易混淆腸易激和其它胃病,導致延誤病情,腸易激病情可以非常反覆,若患者長期受到腸胃問題困擾,會嚴重影響日常活動、社交及工作,建議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儘快諮詢醫生。

日常生活方面,患者應避免攝取酒精、高脂食物、朱古力、含咖啡因飲品,或突然大量進食,並應實踐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飲食習慣,以及定時進行適量運動來促進血液循環,以及保持充足睡眠等。

陳雅文則建議,腸易激患者應自我覺察和學習如何與情緒相處,適時向身邊家人及朋友傾訴,及透過身心鬆弛練習等方法疏導壓力,放鬆心情和穩定情緒,減輕腸胃不適症狀。她鼓勵家長多參與社區活動和朋友聚會,享受私人時間,培養正面情緒。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何玉芬表示,疫情期間家長和子女缺乏社交,無法抒發個人情緒,加上對前景感到悲觀,令家長和子女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增加,並建議家長留意雙方的腸胃健康。

她認為,教師可留意學生是否出現異常行為、腸胃不適、負面情緒等,學校社工亦應按情況主動轉介有需要的家庭至相關專業人士及部門跟進。學校可透過舉辦校園活動、網上講座、工作坊等活動,協助學生重新建立聯繫感和朋輩支援網絡,繼而逐步提升成功感和自信。◇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