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視台廣東話頻道在黃金時間播放《繁花》,本來理所當然。香港大導演王家衛的第一套電視劇,雖然以上海作為背景,但內容跟香港千絲萬縷,而且用上多首粵語流行曲作為配樂,間接反映90年代香港流行曲文化在全中國有幾大影響力,有張學友的歌,有王菲的歌,有草蜢的歌,還有鍾鎮濤、溫兆倫等港星客串,站在生意立場,對香港觀眾的吸引力,無論如何也高過一套全大陸班底炮製的宮廷胡鬧喜劇之類吧。這幾年,一大堆毫無賣點的大陸劇,大台也播過不少了。

問題在居然沒有為《繁花》配上粵語版本。退一萬步考慮:因為串流平台崛起,大部份電視觀眾已經很習慣觀看字幕,配音變得多餘?是事實。不過,你看電視台主力狂谷《中年好聲音》之類的節目,沒理由不知道自己的目標顧客就是中年人老年人,就是一大堆能力上或身體機能上,可能無法仔細閱讀字幕的族群。例如我的媽媽,視力有限,對於她來說,沒有配上廣東話的外語劇,等於廢物。大台是漠視自己的最大客戶群?還是,它認為自己的最大客戶群,是來自北方的新移民,聽普通話甚至聽上海話,更方便?

如果,電視行業還在全盛時代,某電視台甚至壟斷市場,為節省成本,慳水慳力推出原音版本外語劇,我反而明白。反正播雪花,也有一定收視數字,也一樣收到天文數字廣告費,何苦要白養一批配音人員?不是。那段時間,反而是配音節目的黃金期,在廣東話頻道播放的韓劇、日劇、台劇,固然全部有粵語版本以供選擇,連放在英語頻道的美劇,也有廣東話版本第二聲道。我阿媽正正因為有施米高、布利恆收聽,才會對《Prison Break》有興趣。更不用說廣東話版本不是搬字過紙,而是超級有心機的自行創作,像《城市獵人》,用一句「肥婆奶奶」代替日語原裝版本的粗俗對白,堪稱神來之筆。今天,生意難撈,明明是要爭取收視爭取廣告客戶幫襯,偏偏反其道而行?倒米嗎?

據說,官方解釋是後期製作時間不夠,所以只好忍痛放棄配音版本。驟耳聽,好像有點道理,經濟不景,生意慘淡,之前已將有經驗的配音高手自然流失,無法應付額外工作,情有可原。不過,電視台明明已經鋪定後路,將幕前演出的演員當正專業配音員使用,養兵千日,為何不用在一朝?想當年,《包青天》,一路拍攝一路配音一路播出,也嘗試過。反正,有限的黃金時間,不斷播放大陸劇,即是本地開拍的電視劇數量一定有所影響,即是總有演員要坐冷板凳,總有空閒入錄音室的,對不對?

或者是試水溫吧。先拿《繁花》作試驗品,如果沒有太激烈的反對聲音,下一次可能是在本地製作中夾雜普通話,再下一次可能是新聞節目的主播也用上充滿鄉音的,慢慢甚至直接用國語,再下一次,或者是明明由兩歲開始只懂說粵語的香港演員也要符合大勢用普通語作溝通工具了。曾幾何時,我們取笑鄭伊健或古天樂學來學去也學不好普通話,「想節能,輪胎能 (「省姐撚,撚呔撚」)」是一代港人的集體笑話,現在看來,原來難能可貴。◇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