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在每年6月20—22日之間到來,這時點標誌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可是古人卻不賀夏至,這是為甚麼呢?其中展現中華文化的哲學智慧。夏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帶著這一季節標誌的特色節俗也應時而生。
夏至:一歲算來今夕短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個節氣,夏至日來臨表示夏天過了一半了,同時夏至也是一年中日最長夜最短的一天。《孝經纎》說:「夏至陰氣始動。」從天地陰陽五行的現象來說,從冬至以後直到夏至這半年之間,陽氣升而陰氣降;從夏至到冬至則是陽氣降而陰氣升的循環過程。夏至是黃曆五月中氣,五月之卦是姤卦,卦爻是五陽一陰,一陰起於下,表示「夏至一陰生」的現象。
由上可知,夏至來到也表示天地陽氣達到極點了,物極必反,從此陰氣起,陽消陰長。所以古人不賀夏至[1],這是一種悟道的智慧。唐代詩人元稹詩《詠廿四氣詩夏至五月中》反映夏至物候的同時也重點點出了天地陰陽消長的現象: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龍潛淥水坑,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雲屢帶虹。蕤賓移去後,二氣各西東。
詩中「蕤賓」(音ruíbīn)是古樂十二律中的第七律,對應黃曆五月、地支中的「午」位,因此,指代黃曆五月端午節(蕤賓佳節)。端午節和夏至非常接近,也可能是同一天,五月五日午時處於天地純陽時點,陰陽未分,過了端午「二氣各西東」,陰氣漸萌而陽氣漸消。
在夏至物候中,有一種花的特色和夏至的陰陽變化現象相應,就是木槿。《禮記‧月令》記載「仲夏之月木槿榮」。在夏至蟬響轟鳴中,木槿展開明媚的花顏,傳遞仲夏的熱情,反射豔陽的光華。木槿這種夏至之花,又叫玉蒸、朝菌、日及、朝開暮落。花如其名,木槿花的豔麗只有一日榮光,短暫是她的宿命。看木槿花的一生,在清晨見光而榮,日中而衰,至夕就凋零了,唐詩人白樂天給木槿取了「無宿花」之名,傳達了美麗不過夕、生命無常的訊息。這種訊息也是夏至這節點傳遞給人間的提醒!
夏至常典 祭土地之神
中華文化善於觀察天地陰陽的演遞變化,實踐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學,先人從天象變化中尋求歸正人事之道,以求長治久安。
夏至一陰生,而且天氣炎熱、多雨,是病蟲害、水旱災害最頻繁的時期。《通典‧禮三‧郊天下》記載「夏至祀皇地祇(神)」。周朝就有夏至祭地典禮的記載,祭典在皇城外北郊舉行,天子率領群臣在夏至到皇城外北郊祭祀土地神,並祀祖先,虔誠祈禱風調雨順、民安物阜。為何夏祭在北郊舉行?因為夏至時,中原所見的太陽的位置到達了一年中運行軌道的最北方。(《通典》云:「夏至祭方澤於北郊者,以其日行躔次極於南北之際也。」)祭地的祭壇築成方形,稱為「方丘」,又稱「方澤壇」,表現「天圓地方」的概念。北京安定門外的地壇就是明清兩朝舉行夏至祭典的地方。
古人敬天敬地而自省己身,這種精神啟迪人類謙卑自保的生命智慧。
夏至節氣的習俗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四個節氣之一,古來就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夏至節」,又稱「夏節」。從古以來,民間也有很多夏至的節俗,展現了順應天時過好日子的生活智慧。
吃粽子應天時節氣
晉朝到南朝,當時人在夏至和端午節日吃粽子。那粽子當時也叫角黍,是用菰葉(即筊白筍葉)裹黍米,泡在濃厚的草木灰汁(鹼水)中煮到熟爛。因為鹼性可以增強米粒黏稠性,煮好後粒粒米都黏在一起分不開了。周處的《風土記》記載這樣子象徵「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就是對應了端午、夏至時陰陽循環剛好處在陽氣至極之時點的現象。反映了當時人對天地陰陽五行變化的敏覺。
夏至嘗新麥 日短夜長入心來
夏至時節小麥剛剛收穫,清香美味,人們期待吃麥嘗新,在夏至有吃麥粽、夏餅和夏麵的風俗。《吳江縣誌》記載:「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麥粽做成之後先祭祀祖先,並且用來互相饋贈嚐鮮。農家也吃「夏至餅」,擀麵做薄餅,烤熟之後夾上青菜、豆莢、豆腐、臘肉等等各種菜餚食用。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北京民俗說:「冬至餛飩,夏至麵。」俗諺說:「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以吃麵反映夏至後日漸短夜漸長的現象。
吃夏至蛋健身一夏
民間傳說夏至吃蛋,能強身有勁。有的地區吃夏至蛋,將雞蛋煮熟剝殼後,加紅棗煮湯吃。俗諺說:「夏至吃蛋,石板踩爛。」有的地方在夏至當天早晨將雞蛋煮熟,然後用染料將蛋殼染紅,再用一個小網袋裝上,讓少年、兒童掛在胸前,直到中午或過午再剝殼吃蛋。
夏至避暑風尚
古人在夏至有避暑的風俗。唐代詩人韋應物詩《夏至避暑北池》描寫:「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在清代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更在夏至時放假三天。
南宋杭州都城人士多以登舟泛湖避暑。身上佩戴香囊、清香的茉莉花以驅蚊抑臭,同時攜帶畫扇驅熱,這種習尚延自遼朝北地,人有也互贈香囊的習俗。
南宋都城杭州人在避暑船上享用新鮮時令水果、涼湯、涼茶和冰雪兼賞荷、觀碧蘆。遊船多停在岸邊不駛入湖中,傍著柳密蔭深涼爽的地方,水釣玩耍,直到月上柳梢才返家。甚至也有人使用寬敞的畫舫、設置有涼蓆、高枕、快速洗浴的設施,整夜留宿湖心,盡興才歸。
小結
在一年之中,夏至日標誌陰陽循環消長,陽氣至極而陰氣生的重要轉變,節俗中也多反映了古人敬慎天地間陰陽變遷的生活態度,提醒自己生活的順應之道。
我們這些年來的夏天,大地異象頻發,非常不安寧。頻發的水旱災都是超常的災害,甚至改寫有史以來的災害紀錄比比皆是。另外,陰陽錯位的警訊,夏天下雪,冬天打雷,地震頻發,且異常現象頻繁密集令人怵目驚心。還有令人不解的,突然塌陷的地洞,找不見起因的地鳴……。
我們居住的大地已經山河變色:大江大河大湖的生態被過多的水壩、水庫、耕田……侵佔摧殘,大山大嶺的空間磁場被森林砍伐、開礦採伐、核彈試爆、人工道路……改變攪亂。我們人以「建設之名」展現了「人定勝天」的狂妄自大;以「需要之名」取得了絕對的制高點,卻不解那些怵目驚心的警訊因何而發,更把警訊視以為常!如果我們從夏至節氣學得古人一絲絲對大地的虔敬和自制的能力,這也將是今天我們的大幸!
註[1]:《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夏至陰氣起,故不賀。」#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