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巧合,近日香港、台北的地鐵公司(台灣叫捷運)都嘗試移風易俗,希望改變多年來搭扶手電梯的習慣,呼籲市民「左右企穩」,勿再「左行右企」(右側站立,左側通行),坊間自然議論紛紛。「左行右企」是很多地方的扶手電梯禮儀,一般認為是源於倫敦。

純粹考慮整體效率,「兩邊站」顯然比「左行右企」優勝。2015年,一家英國顧問公司派員到倫敦地鐵站觀察和收集數據,發現60%到75%的扶梯使用者更喜歡站立,而站立的人比步行的更能用盡空間:靠右站立者平均相距一級樓梯,左邊行走者則往往要相距兩三級作為緩衝。根據他們的模擬分析,如果兩邊都站着,排隊時間會大為縮短,整體來說,比「左行右企」能更快疏導人潮。

同年,倫敦交通局在Holborn站做了一項測試,他們扭盡六壬令所有乘客在扶梯站着不動——方法包括豎起告示、現場勸導,甚至安排便衣員工刻意堵塞左側——當然惹怒很多人,有乘客更回應「這兒不是俄羅斯」。但測試結果跟顧問公司相同:兩邊站才是最合乎大眾利益的習慣。

然而當初為什麼會「左行右企」呢?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1911年倫敦地鐵第一部扶手電梯。這扶梯設置於Earl's Court站,當時地鐵公司更特別找來一位單腳的木腿人William 'Bumper' Harris試搭,以示非常安全。然而從今日的角度來看,這部第一代扶梯的設計實在有點奇怪。

當年,梯級抵達頂部或底部盡頭時,會有一道向左斜開的隔牆將乘客分流到左邊,而梯級則在隔牆下消失。(見附圖)基於這個設計,選擇站立的人應該站在右邊,否則步行者踏出扶梯時就要向左插隊,勢必造成混亂。然而這個隔牆設計過了不久就被捨棄,扶梯也演變成現在的模樣。

(「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百年前倫敦人到底怎樣搭扶手電梯呢?最好是看看Anthony Asquith導演的默片《Underground》(1928年)。片中所見,大部份畫面的倫敦人都是「左行右行」,站立的只有少數,目測也確實是靠右站的。最有趣是當年電梯口張貼的告示,沒苦口婆心寫什麼「hold the handrail」或「stand on the right」之類,而是大字寫:DO NOT SIT ON THE STAIRS OR HANDRAILS(不要坐在樓梯或扶手上)。

《Underground》截圖(「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Underground》截圖(「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至於「要不要兩邊站」的問題,光靠計算整體效率是解決不了的。整體即使快了,但對於需要走電梯的人來說,仍然偏慢。不趕時間的人不在乎時間的流逝,但跟時間賽跑者則一分半秒也錙銖必較,如何權衡利弊始終是個難題。2015年Holborn站的實驗維持了三個禮拜,儘管數學證明兩邊站立才令地球轉得最快,但實驗一結束,大家還是選擇回歸「左行右企」的傳統。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