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算來今夕短

在一年中,夏至日是一個轉折點。一歲算來今夕短(明末淸初.陳恭尹《夏至夜即事》),夏至日黑夜最短;從陰陽演遞轉變的意義上講,夏至日「一陰生」,陽消陰長。

「夏至」在北半球是一年中「白日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每年落在六月20日到22日之間。2017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從地球運轉的現象來看,在這一天,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古人稱這天叫做「日北至」,也就是太陽直射地球到了最北位置。過了夏至,太陽直射線逐漸南移,在北半球白日就慢慢變短,相對地黑夜慢慢增長。

臺灣東海岸北回歸線地標,一大早迎接夏至日曙光。(東管處提供)
臺灣東海岸北回歸線地標,一大早迎接夏至日曙光。(東管處提供)

夏至,一歲算來今夕短。(臺灣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夏至,一歲算來今夕短。(臺灣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夏至五月中氣

夏至在黃曆五月中,是五月中氣。五月之卦是姤卦,掛爻五陽一陰,一陰起於下,表示「夏至一陰生」的現象。《禮記》中記載夏至的物候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夏至到可以開始割鹿角;有一種植物在夏至開始生長,夏至處在夏季的中點,故而人們給它取了「半夏」這個名;而木槿花到了夏至就逐漸繁盛開花了;蟬兒也卯足勁大剌剌的開始嘶鳴。炎暑、落雨都是夏至時節的典型氣候,唐代詩人元稹詩《詠廿四氣詩 夏至五月中》的描寫,反映了陰陽消長和物候現象: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龍潛淥水坑,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雲屢帶虹。蕤賓移去後,二氣各西東。

「蕤賓」指代黃曆五月端午節。端午節處於天地陰陽循環變遷中的純陽時點,過了端午節「二氣各西東」,陽氣漸消,陰氣漸萌。

夏至大祭 祭土地神

中國古人非常重視天地人之間的關係,並且善於觀察天地陰陽的演遞變化以正人事,當政者法天地之道施政以求長治久安。按《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夏至陰氣起,故不賀。」自周朝以來就有夏至祭地的記載。

從夏至日開始陰氣漸生,同時夏至節氣炎熱、多雨,是農作物生長最快的時節,也是病蟲害、水旱災害最頻繁的時期。古代中國天子在「夏至」之日率領群臣舉行祭典、祭土地神並祀祖,祈求土產富饒、穀物豐收。祭典的精神重在誠心虔敬,參與祭典者必須在祭典前齋戒。

夏至祭地之典在城外北郊舉行,為何在城外北郊舉行?因為南屬陽、北屬陰;天為乾、屬陽;地為坤、屬陰。中國古代有「天圓地方」的概念,所以祭地的祭壇築成方形,稱為「方丘」,又稱「方澤壇」。

地壇呈方形,整個建築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乾坤」等傳統和象徵構思設計的。(網絡圖片)
地壇呈方形,整個建築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乾坤」等傳統和象徵構思設計的。(網絡圖片)

明代京都的歲時記《宛署雜記》有「方澤夏至大祭」的記載;坐落在北京安定門外的地壇,就是明清兩朝的皇帝舉行夏至祭典的地方。

夏至避暑的習俗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四個節氣之一,而且古來就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夏至節」,又稱「夏節」。在民間也有很多夏至的節俗。夏至的習俗和炎暑防暑避暑,以及物產收成緊密相關,反映了順應節氣過好日子的生活智慧。

吃夏餅 吃夏至麵

夏至吃餅。(莊翊晨/大紀元)
夏至吃餅。(莊翊晨/大紀元)

古代南朝人在夏至節日吃粽子,根據《楚荊歲時記》記載,當時的風俗和端午節類似。現在,到了夏至時節小麥剛剛收穫,清香美味,摘鮮麥芽做「夏餅」、賞蓮花成了夏日風物詩。淸代翁瑞恩《雙調望江南 夏餅》詞:「春光暮,夏至一陰旋。麥隴風來香細細,炊烟何處識紅蓮,仔細與君看。」

夏至,新麥登場,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中國有些地方夏至吃麵是重要習俗,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師俗諺說:「冬至餛飩,夏至麵。」還有俗諺說:「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一天短一線反映夏至開始的日漸短夜漸長的推移。

大滷麵。(盧桂蓮/大紀元)
大滷麵。(盧桂蓮/大紀元)

夏至避暑放暑假

古人在夏至有避暑的風俗。唐代詩人韋應物詩《夏至避暑北池》描寫:「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在清代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更在夏至時放假三天。

南宋時,宮中和民間親水納涼、避暑賞花成風尚,根據《乾淳歲時記》記載,禁中納涼勝地含翠堂有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而下注大池,十畝池中紅白荷花萬柄含香。這荷花底部是栽植在大瓦盆上,可以置換位置組合以變化花景風貌。廣庭上則種植了南方的花卉數百盆,比如茉莉、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等等,一旁鼓動著大風輪,百花清芬滿殿堂,還設有金盤數十架,積雪如山,暑熱不生。

清 謝蓀〈荷花圖〉。(公有領域)
清 謝蓀〈荷花圖〉。(公有領域)

南宋杭州都人避暑登舟泛湖,一面享用新鮮時令水果、涼水冰雪爽口,身上則配有香囊、攜帶畫扇等等,還有婦女們時興簇帶茉莉花數朵,以清香爽心。盛夏中遊船多停在岸邊不再駛入湖中,傍著柳密蔭深寬涼的地方,水釣玩耍,直到月上柳稍才返家。甚至也有人使用寬敞的畫舫、設置有涼蓆、高枕、快速洗浴的設施,整夜留宿湖心,盡興而歸。

茉莉花。(Fotolia)
茉莉花。(Fotolia)

涼具驅熱 涼飲舒身

古人普遍利用彩扇、涼席、涼枕驅熱,還有用香囊、香花驅蚊抑臭,非常講究。南宋都人遊湖避暑時,身配撲香囊、帶畫扇。這種習尚延自遼朝北地,當時婦女則在夏至用彩扇驅熱,以粉脂香囊相贈,以驅蚊抑臭。

睡覺臥具則普遍利用各種天然纖維質料製成涼席,如葦席、籘席、竹席等。流行的瓷枕、竹枕,也是防暑臥具。竹枕一稱竹夫人,又稱百花娘子、竹姬、青奴。在曹雪芹名著《紅樓夢》中,也有「竹夫人」的元宵謎語流傳。

除此之外,飲用涼食降暑盛行,因此涼湯、涼茶、冰鎮酸梅湯等食物很普遍。廣東地區還講究涼補,煲涼性食物滋補。

冰涼酸梅湯。(天使廚坊/大紀元)
冰涼酸梅湯。(天使廚坊/大紀元)

從古人的避暑作法中,看到了利用天然環境和材料的智慧,「天人和諧」之道自在其中。

夏至物產 採香蕉採豆割稻子

「夏至」也是香蕉的採收、盛產期。另外像是豆類也在夏至時節盛產,俗諺歌謠吟:「清明高粱穀雨花(棉),芒種芝麻夏至豆。」在台灣則說「夏至早晚鋸」、「夏至種籽齊去」,這諺語說的是在夏至忙收割水稻。

夏至採香蕉。(李晴玳/大紀元)
夏至採香蕉。(李晴玳/大紀元)

夏至日在年中是一個陰陽力量循環消長的轉折點,陽氣至極,陰氣始生,從陰陽消長的觀點來看,正是一年過半的標誌。古人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年過半了,前瞻後顧,防暑避暑之中,調整計畫、調整身心和步調,正是時候!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