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醫道心傳】脾胃養生之道完整指南(上)晨起一杯水排宿便?醫師:恐傷及脾胃

 

百病之源,皆因「飲食勞倦」,脾胃氣傷。

金朝名醫李東垣認為:「百病之源,皆因飲食勞倦而胃氣、元氣散解,不能滋榮百脈,灌溉臟腑,衛護周身之所致也」。飲食如果過量,會傷到脾胃。大量的飲水會傷無形之氣,吃過飽食物會傷有形之血。若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物使用過當,則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

另外,「情志勞心、起居作息不正常、形體勞役過度」,均會導致脾胃元氣受損。脾胃氣衰,將導致「陰火旺盛而乘其脾土」,引起四肢困熱,沒有力氣活動,懶於言語,動則喘息乏力,身體發熱自汗,心煩不安等臨床症狀,治療則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

以上脾胃氣衰所引起的發燒、身體倦怠無力,常見於感冒發燒投以大量寒涼藥物(如抗生素等)而傷到脾胃元氣,脾胃元氣一傷,反而產生虛火而發燒不退。治療此類的病症,必須用甘溫的藥物來補益其脾胃的元氣,並再酌加一些清熱退火的藥物來除熱,病情很快就可以改善了。

七情內傷易患胃腸疾病

中醫向來認為七情(怒喜憂思悲恐驚)內傷容易導致胃腸疾病。如「憂思傷脾」、「肝鬱犯胃」、「肝氣乘脾」(肝木剋脾土)等。所以治療胃腸疾病的藥物及食療,功效常僅居小半。許多心理上的失調,須要靠患者自行糾正,才能改善病情。如個性上容易憂心、悲傷、忿怒、緊張,這些心理因素不去除的話,即使服藥後病情能好轉,亦容易復發而不易根除。因此「修身養性」是改善胃腸疾病的重要方法,千萬不可忽視。

脾胃養生之道

養護脾胃是有方法的,以下提出一些方法供讀者參考。

一、用餐宜細嚼慢嚥,用餐時間建議至少二十分鐘以上

許多常犯胃脹氣疼痛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吃飯太快。建議用餐時每口咀嚼五十次以上,讓口中的唾液大量分泌,使食物呈糜粥狀以助消化。

二、用餐時專心咀嚼,不可做其它事

用餐時看電視、報紙、手機、講話、想其他事情等都會讓脾胃消化不良,宜避免。

三、用餐時不宜喝大量湯水,少吃流質食物

用餐時喝大量湯水或吃過多流質食物會稀釋胃液而消化不良,宜忌之。若要喝湯水,建議餐前先喝一些即可。

四、餐後不可馬上躺下睡覺

一般胃部食物消化排空的時間大約兩小時,建議至少飯後兩~三小時以後才躺下睡覺,以免胃酸逆流,引起胃部不適。

五、餐後不宜馬上坐著不動,宜緩步慢走10~15分鐘

胃主通降,胃氣以下降為順。餐後即坐著看電視、看書,容易讓胃氣阻塞,而餐後緩步慢走可讓胃氣下降,有助消化。

六、會引起消化不良的食物宜少食

濕麵、麵包、甜食、辛辣、酒、以及過酸、粗糙食物等宜少食。這裏所指的粗糙食物包括糙米、五穀米等難以消化的食物。糙米、五穀米雖然營養價值高,但難以消化,胃腸不好的人食之反而容易加重病情,宜忌之。

七、生冷食物不可食用,水果宜餐後吃

生菜、生肉、冰冷食物飲料易傷脾胃陽氣,不可食用。大部份的水果偏寒性,又屬生的食物,空腹食用易傷脾胃陽氣,宜忌之。若要食用水果,宜餐後30分鐘~1小時後食用。另外,身體白天陽旺、晚上陰盛,建議晚餐不吃水果,以免身體寒濕過重,有礙健康。

八、用餐宜定時、定量

胃液的分泌有其生理上的規律性,過時或過飢不食,胃液仍會分泌而損傷胃壁,所以定時用餐是很重要的。飲食過飽亦會傷到脾胃,宜避免。

九、調養脾胃聖品-粟米(小米)

粟米(小米)性涼、味甘鹹,有補脾、養胃、益腎的功效。胃嘈雜、疼痛、脹氣及腸胃炎腹瀉時,將粟米煮成濃稠的小米粥食用,療效甚佳,勝過任何藥物,而且沒有副作用。@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