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的部隊繞到杜松軍隊的後面,滅掉薩爾滸的明軍後,和皇太極一起對杜松形成夾擊之勢,將其打敗。
努爾哈赤的部隊繞到杜松軍隊的後面,滅掉薩爾滸的明軍後,和皇太極一起對杜松形成夾擊之勢,將其打敗。

萬曆十一年(公元一五八三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甲起兵,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統一了女真各部,並得到蒙古科爾沁部和喀爾喀部的支持,在公元一六一六年建國稱汗,史書中稱他為「天命大汗」或「清太祖」。他隨後以「七大恨」告天,開始公然與明朝為敵。

◎雄才大略 女真崛起

努爾哈赤是滿族的英雄,他在起兵之後只有十三副甲,但是他竟然很快統一了女真各部,這簡直是一個奇蹟,所以,可以說他是一個軍事天才。努爾哈赤也非常有政治手腕,他在統一的過程中,很會區別對待,就是根據不同人、不同部落對他的態度,給予不同的政策。當時各部落對他的進攻或者統一戰爭主要有三種反應,一種是抵抗,一種是投降,還有一種是主動歸附。努爾哈赤制定了這樣一個政策:只要對方抵抗,一旦戰敗就會被殺,如果對方被俘,就被罰沒為奴;如果對方投降,就可以不做奴隸,而是編入八旗,繼續管理他過去的那些民眾;如果對方主動來歸附,努爾哈赤一定會重重地封官賜爵。按照清朝自己的歷史資料記載,努爾哈赤在征戰的過程中,大概有二三百宗主動歸附的事件,大大減少了他的戰爭成本,把他的敵人變成了自己的力量。

努爾哈赤極具政治眼光,他在不同的部落之間合縱連橫、遠交近攻,通過逐步蠶食臨近部落,由近及遠,逐步實現了統一。他在自己的勢力弱小之時,集中精力統一女真內部,與蒙古和大明建立友好關係。還有一種說法是,大明之所以沒有打努爾哈赤,是因為李成梁和努爾哈赤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但是李成梁死後,努爾哈赤就跟大明翻臉了。

李成梁死於公元1615年,卒年90歲,第二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所以他們兩人之間可能確實有著特別的關係。努爾哈赤是一個漢化很深的女真人,他漢語非常好,特別喜歡讀《孫子兵法》和漢人的小說《三國演義》。他的很多作戰策略,都是從《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中學來的。他本人作戰勇猛,總是衝鋒在前,親冒矢石,給他後面的將士們以很大的激勵。

努爾哈赤稱汗之後,封了四大貝勒,他們有和努爾哈赤一起議政的特權,五個人一起商量國家大政。大貝勒是他的次子代善;二貝勒名叫阿敏,是他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三貝勒是他的五兒子莽古爾泰;四貝勒是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四大貝勒的權力很大。貝勒並不是女真最高的爵位,我們以前講宋朝歷史的時候提到過,當時女真有一個職位叫做勃極烈,可能是大貝勒的意思。

清朝最高的封爵是王爵,王爵又分為八個等級,最高一級是親王,親王名稱通常都是一個字,如禮親王、恭親王;親王下邊是郡王,郡王名稱通常是兩個字,如平西王吳三桂,郡王也叫多羅郡王;郡王下邊是多羅貝勒,簡稱貝勒;貝勒下面是固山貝子,簡稱貝子。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屬於王爵。再往下就是公爵了,如鎮國公、輔國公等。

按照清朝的爵位繼承制度,一個世子在繼承王爵的時候,級別要下降一級,如親王的世子繼承王位後變成郡王,下一代再繼位就變成貝勒,貝勒的兒子再繼位就變成貝子,再往下就失去王爵。但有十二個王,俗稱「鐵帽子王」,他們的世子可以「世襲罔替」,也就是繼承爵位時王位不降。

努爾哈赤除了創制「八旗制度」外,還創制了滿文,統一了女真的文字,統一了女真的語言,還統一了女真的服飾、髮型,規定婦女不得纏足等等,因為女真各部落的語言和風俗也不同。努爾哈赤通過統一服裝、髮型增加了民族認同感,加上語言和文字的統一,靠著這些軟的力量,將女真部落凝聚在一起。

◎智勇雙全 大破明軍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但他並沒有馬上發動對明朝的進攻。「七大恨」的具體的內容,不同史料中的記載也有所不同。其大意是,大明不該幫助葉赫部、不該殺死他的祖父和父親、不該欺負他們等等,總而言之,是說大明對不起女真。

努爾哈赤真正發動對明朝的進攻是在1618年。他首先攻佔了明朝在東北的兩大重鎮:撫順和清河。明朝決定反擊,任命楊鎬為遼東經略。楊鎬其實不會打仗,是一個特別沒用的人。他曾經在朝鮮作戰,因為徇私情,放棄了一個能夠徹底擊敗日本的好機會,後來小西行長的援兵到達後,楊鎬又臨陣脫逃,把大明軍隊丟下,導致戰死了兩萬人。之後他還隱瞞敗績,向朝廷謊報軍情,說他取得了大捷,只死了一百多人等等,後來被別人揭露,朝廷將其罷官。打努爾哈赤的時候,他被再次重新啟用。

楊鎬來到瀋陽,從全國各地,包括甘肅、四川、廣東這麼遠的地方調兵。楊鎬總共集結了大約十一萬人,分成四隊,一隊交給山海關總兵杜松,讓他從瀋陽出發,從西面進攻當時努爾哈赤所在的都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另一支軍隊大約一萬五千人,交給了開原總兵馬林,讓他從北面進攻赫圖阿拉;西南面有一支軍隊由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柏帶領,大約兩萬五千人,也是進攻赫圖阿拉;南面還有一支軍隊,由遼陽總兵劉綎率領,大約有一萬多人,再加上朝鮮來支持他的人,總共約兩萬人,從遼陽出發進攻赫圖阿拉。

分兵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戰略,如果四支軍隊配合得好的話,能夠同時從四面圍攻,但問題是這四路配合得並不好。明軍從北面的開原和南面的遼陽出發進攻赫圖阿拉,距離比較遠,需要花的時間長;從西面過來的杜松的軍隊有三萬多人,離赫圖阿拉比較近,是主力部隊。然而,如果杜松的軍隊先到赫圖阿拉,而南北兩個軍隊沒有到,杜松的軍隊就變成了一支孤軍。大明軍隊原本有十一萬兵力,但分兵之後,杜松的軍隊只有三萬多人,而努爾哈赤有六萬。這樣一來。努爾哈赤反而在兵力上佔了絕對優勢,杜松面臨的局勢反而很危險。

努爾哈赤對部下說,憑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找到孤軍,把它先幹掉。當時是黃曆三月份,公曆已經到了4月,然而天公不做美,開始下雪,導致從北面開來和從南面遼陽上來的明軍行軍速度緩慢,所以杜松真的是一支孤軍,朝赫圖阿拉開過來。

杜松的軍隊先開到薩爾滸。打下薩爾滸後,杜松留了一部分兵駐守當地,然後繼續進兵,去攻打赫圖阿拉,中間經過一個叫界凡的地方。皇太極帶著一批人在界凡死守,擋住了杜松的軍隊。努爾哈赤帶著一支部隊繞到了杜松軍隊的後面,攻擊薩爾滸的明朝守軍,把薩爾滸的明軍滅掉之後,從後面追上杜松,和皇太極一起對杜松形成夾擊之勢,將杜松打敗。杜松在界凡城下戰死。

這時,來自開原的馬林的軍隊也快要開到了,馬林這支軍隊人數是最少的,只有一萬五千人。努爾哈赤在幹掉了杜松之後,馬不停蹄,直接北上迎接馬林。馬林聽到杜松戰死,當時就慌了,說咱們現在轉攻為守,趕緊紮營,希望能夠擋住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的部隊有六萬人,馬林的一萬五千人根本抵擋不住。馬林大營被攻破後,只有馬林和幾個人逃脫,剩下的一萬多人全軍覆沒。(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和《兩宋繁華》四部,第五部《大明王朝》也已於2019年底面世。◇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

請訪問《笑談風雲》

官方網站:

https://xtfy.ntdtv.com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