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啊,祝你賺到盆滿缽滿!」一層又一層的美食在圓圓的大盆內,象徵著「盆滿缽滿」、「豐衣足食」之意,越來越多香港家庭會選擇在節慶之日食盆菜。但傳統的「食盆」,不單是指現今家庭享用的「盆菜」,而是一種文化傳統,是本地宗族的一項重要活動。 有數百年歷史的盆菜,是香港圍村的傳統食制,近日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鄒興華介紹,圍村的原居民一般在三種情況下會「食盆」,包括在特別的慶典,比如添丁的「點燈」儀式後;春秋二祭時的「吃山頭」;還有居民在結婚、嫁娶和滿月時會擺盆菜宴。
每年正月,圍村人會擇吉日「開燈」,誠意邀請天神到到神棚慶燈,舉行點燈儀式,由於「燈」與「丁」音近,「點燈」寓意「添丁」,目的是稟告祖先及神明,村中有男丁出生,儀式完成後即可列名在「族譜」上,即所謂「繼後香燈」。鄒館長介紹,點燈儀式後多會吃「慶燈盆菜宴」,全村人齊齊整整圍在一起食盆,盆菜亦象徵著「平等」,人齊了就吃,大家一視同仁,沒有高低之分。族人圍坐而食,亦象徵著「團結」。
有關盆菜的材料,一般包括豬肉、蘿蔔、油豆腐、豬皮、魷魚、枝竹等,而近年盆菜的口味更貼近潮流,口味多元,甚至加入昂貴的鮑魚、海參等材料,成為家庭的節慶食品。◇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