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港逾二十年的台灣媽媽文麗君(Grace)及林瑋育(Tracy),回顧這些年投身餐飲業的點點滴滴,內心感慨萬千,店舖在變,環境在變,不變的是那份待人以誠的態度。「吃什麼」從一間三文治便當的外賣小店,走到今日人氣頗高的米芝蓮推介餐廳,客人也從學生變成在中環工作的白領,兩位台灣媽媽見證著自己和客人成長的足跡。雖然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遭遇騙局,吃過官司,但她們仍相信人性中的善良,樂觀面對風風雨雨。
「吃什麼」的台灣牛肉麵屢獲米芝蓮推介,深獲客人讚賞,甚至連台灣的朋友都專程來港品嚐,還大大讚美味道比台灣當地的好吃。但問及老闆Tracy在外用餐喜歡吃甚麼時,她笑言必點「沙爹牛肉公仔麵」,二十年來都是如此。拍檔Grace附和:「她已經被港化了。」記得嫁到香港的第一天,Tracy的丈夫帶她外出用膳,點的便是「公仔麵」,她立即傻了眼:「公仔麵都可以是餐廳餐單上的一道菜嗎?200多塊台幣呢!」久而久之她融入了香港的生活,也視自己為香港的一份子,相信必點的「沙爹牛肉公仔麵」,正是一個特別的「身份象徵」。
異鄉開店 和學生分享媽媽的味道
在風華正茂的二十來歲,Grace和Tracy嫁到香港,過著平淡的相夫教子生活。她們因「台灣媽媽在香港」的網絡群組相識,帶上自己的私房台灣菜參加聚會,朋友們都鼓勵她們開店和更多人分享廚藝。同為西營盤街坊的她們,嘗試在家附近租了一間外賣小店,趁兒女上學的空檔出售三文治和便當,下午則回家照顧小孩,小店因而誕生。
Grace回憶:「開業第一天,我們信心十足,台灣三文治是我們誠心誠意的作品,份量十足,從6點多開門到中午,沒想到才賣出去一個!」全然沒有經營餐飲經驗的她們傻了眼,觀察周邊的人流情況後,發現中午的客戶群大部份是學生,兩人當機立斷回家拿出電飯煲,到街市去買菜,決定小店除了三文治外,增加製作便當。
「你好,吃什麼?」兩位台灣媽媽的口頭禪隨心變成了店名,把台灣家鄉的古早味帶來香港,一份份便當寄託著母親的叮嚀囑咐,「吃什麼」成為西營盤附近中學生和大學生的「飯堂」。兩位媽媽最常說的並不是「歡迎下次再來」,而是「上課認真喔」,她們親切的問候給不少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吃什麼」的最高峰期,一日可以賣出200多個便當,也讓兩個媽媽對自己的手藝更有信心。
幾年過去,有當年的學生已經步入職場,無意間到訪中環雲咸街的「吃什麼」,又看到兩位媽媽熟悉的身影,恍如親人重逢。Grace和Tracy十分珍惜和客人互動的機會,感恩即使遇到挫折,一路上仍有很多支持她們的朋友,在餐廳內的一面牆上,特別畫有多年來幫助過兩位媽媽的親朋好友、員工和客人。這面牆上的人物不斷增多,畫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故事,也代表著媽媽感恩的心。
歷經商業糾紛重新站起
「吃什麼」是Grace和Tracy首次開店的名稱,經營四年後兩位媽媽覺得有些疲累,想休息一段時間再重新出發,於是將小店頂讓出去,再繼續尋覓開餐廳的機會。
第一間餐廳是外賣店,兩位媽媽招呼客人時問他們「吃什麼」,引申到第二家有座位的餐廳,兩位媽媽自然招呼客人「請坐」,兩人便隨心命名新開的餐廳為「請坐」。
天有不測風雲,Grace和Tracy遇人不淑,「請坐」開過兩間,均帶來不愉快的經歷。第一間因租用店面但食牌並不屬於自己,產生一些紛爭;第二間與他人合股,卻遭到業權風波,在獲得米芝蓮推薦後,其商標被另一股東註冊,奪去了她們辛苦建立的品牌。
Tracy回想起那段令她沮喪的日子,仍然歷歷在目:「天天哭呀,就是沒有瘦。那時候一些媒體有報道,附近的居民也都知道。甚至有的客人來找我們,說他代表香港人跟我們說對不起。」
令兩位媽媽感動的是,在路上走著都有人跟她們說加油。Grace說:「那時候我跟Tracy走在街上,大家都跟我講,你們要加油。」還有人在路上看到她們,迎上去抱著她們哭。網上也有客人發起眾籌支持她們開店,還有正義律師義務幫她們找法律途徑,希望能夠助她們一臂之力,Tracy和Grace都感到非常驚訝:「那時候很多很多人支持我們,發起眾籌幫我們,我們何德何能,大家對我那麼好?」
問及兩位媽媽經歷騙案的心路歷程,是否還願意信任他人,她們異口同聲說道:「當然相信!」Tracy充滿信心地說:「我們的經歷只是個案,並不會讓我對香港、這個社會、人心失去信心,你到哪裏都有壞人,哪裏也都有好人,而且好人居多吧。」
兩位台灣媽媽在眾人的鼓勵下決定「東山再起」,一邊嘗試與一間美食外賣速遞平台的中央廚房合作,製作便當外賣,一邊尋覓合適的店舖,最終選擇了中環雲咸街。當時「大館」仍未開放,附近都是酒吧,在此開台灣菜似乎有些不著邊際。但Grace認為,她心目中服務的對象是住在附近的外國人和在附近工作的白領:「我的看法是這邊很多外國人,外國人不可能每天吃牛扒、意大利麵,他可能想吃中式的食物,我們是可以提供給他一個很好的選擇。」
再命名「吃什麼」 找回初心
在失去「請坐」後,兩位媽媽經常收到客人的留言:「我們不是吃你們的名字,而是吃台灣媽媽做出來的味道,所以你開店用甚麼店名對我們來講是無所謂的。」Tracy和Grace也更有信心要再開店,設計新店時老顧客Amanda繼續幫忙,她是「吃什麼」的首批客人,當時她還在香港大學讀建築系,如今成了建築師。Tracy聽從了Amanda的建議:「她讓我們一定要用回『吃什麼』這個名字,有重新出發的意思,找回初心。」
裝修小店時,Grace原本構思在店內的一面牆上畫上一個大大的鳳梨,因為「鳳梨」二字跟台語的「旺來」諧音。不過,Amanda請來幫忙的插畫師同學,卻想到更好的點子。這位插畫師也曾經光顧過兩位台灣媽媽在西營盤的小店,能在多年後再接上緣份感到難能可貴,於是提議不如在牆上畫出這些年來幫助過兩位台灣媽媽的人,相信更有紀念價值。這個建議最後獲得兩位媽媽的接納,成為如今店舖牆上的這幅畫作。
Grace感動地說:「這面牆上有我們的家人、所有的工作同仁、曾經給予過我們資源的人,有律師、客人、朋友,一直到最近都有人繼續加進去。這裏有我們想要感謝的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故事,和我們之間的關係。」
Grace和Tracy相信緣份就在身邊。一周上六天班,在僅有一天的假期裏,兩人都喜歡到旺角買花,然後到旺角花墟的一間花藝咖啡店享受咖啡,和丈夫談談人生。今年7月底,她們意外地發現自己常常光顧的咖啡店,在自己的店舖旁開分店,她們都十分驚喜,開玩笑說可以忙裏偷閒去喝下午茶。
當「吃什麼」重開後,再有米芝蓮專員暗訪,保持水準的台灣菜又一次得到米芝蓮垂青,開業未滿4個月,就獲得2019年米芝蓮指南的「車胎人美食推介」,又獲得2020年米芝蓮必比登美食推介餐廳。
Tracy和Grace多年來一直用心從台灣搜羅食材,堅持每一個出品都是地道的台灣味道,因而吸引了很多客人經常光顧。甚至在去年社會運動和今年武漢肺炎疫情的衝擊下,也仍能保持一定的營業額。「限聚令」下餐廳轉為全日外賣,訂單仍然不斷,兩位台灣媽媽十分感恩,也希望能夠繼續出品更好的食物與眾人分享。今年8月,「吃什麼」繼續壯大,在鰂魚涌的美食外賣速遞平台中央廚房開設分店,售賣台灣美食,希望服務更多客人。兩位媽媽還在籌劃開設一間外賣甜品店OBASAN,主打古早味的台灣甜點和冰品,將在不久的將來和客人見面。
*********
誠懇待人,用心待客,是Tracy和Grace經營之道。Grace分享:「我跟Tracy說,來我們店吃飯的人,對我們都是真愛來的。很多客人是從IFC(中環國際金融中心)走上來的,這個往上爬的過程,要有十足的勇氣。我們也是很真心製作我們的食物,其實你喜歡我的東西,你覺得好吃,他就是好東西。我們的原料八成是從台灣採購過來,希望把正宗的物料還原給大家。」
除了在香港繼續經營外,她們還希望能帶一些員工回到台灣開店,自信自家製的牛肉麵味道不差,回到家鄉也能站穩住腳。Tracy感言:「台灣是我的故鄉,我相信在台灣還是能夠延續同樣的故事。」◇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