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環碼頭出發,港外線碼頭乘搭渡輪,揚起風帆啟航,體驗香港離島的自然風光與人文色彩,尋覓來自民間的文化瑰寶。由文化葫蘆主辦、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的大型活動今年踏入第九屆,以離島區「百寶圖」為主題,在為期一個月的活動中,將四大離島的文化特色與市民分享。

一眾主禮嘉賓在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開幕禮上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一眾主禮嘉賓在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開幕禮上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位於香港西南部的離島區,由大嶼山及二十多個島嶼組成,面積涵蓋一百七十六平方公里,然而離島區人口不足十六萬。交通不便、傳統行業衰退或是造成人口少的原因,但這些島嶼均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依然保留著不少傳統節慶習俗。

在中環九號碼頭展覽場地上的一個個「寶櫃」內,藏有離島區的「百寶圖」。(陳仲明/大紀元)
在中環九號碼頭展覽場地上的一個個「寶櫃」內,藏有離島區的「百寶圖」。(陳仲明/大紀元)

在離島區「百寶圖」活動籌劃階段,還有多名大專院校的學生參與設計,遊走不同的小島,透過設計系列作品展示他們對離島文化的理解。今次展覽以大嶼山、大澳、長洲、坪洲為主角,以建築、節慶風俗、小店和在展場分佈的藝術品設計出逾一百個「尋寶點」,鼓勵市民透過「尋寶」活動了解民間瑰寶,同時亦舉辦系列講座、工作坊、導賞團等活動細述離島文化。

主禮嘉賓在開幕禮上為金龍點睛。(陳仲明/大紀元)
主禮嘉賓在開幕禮上為金龍點睛。(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開幕禮上的金龍表演。(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開幕禮上的金龍表演。(陳仲明/大紀元)

主禮嘉賓在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開幕禮上與金龍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主禮嘉賓在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開幕禮上與金龍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開幕禮上的兒童合唱表演。(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開幕禮上的兒童合唱表演。(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開幕禮大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開幕禮大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傳統節慶習俗知多少

離島區有不少傳統節慶活動,當中以長洲太平清醮與大澳端午節「龍舟遊涌」活動最為有名。在本次離島區「百寶圖」的活動中,透過藝術家作品展覽、民俗研究者講座,與市民介紹離島節慶風俗。

太平清醮又名清醮、打醮,是地方上酬神謝恩的一種道教儀式,藉此祈求潔淨、赦罪和再生,其中以依賴漁業和農業為生的村民最為看重。每年黃曆四月,長洲居民都會舉行太平清醮,過程包括「迎神」、「齋戒日」、「祭神」、「飄色會景巡遊」及壓軸的「搶包山」,期間還有神功戲,熱鬧而隆重,吸引上萬本地及外國遊客參觀。

長洲太平清醮「飄色會景巡遊」。(資料圖片)
長洲太平清醮「飄色會景巡遊」。(資料圖片)

在黃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期間,大澳則會舉行「遊涌」活動。這是一項重要的祭祀儀式,載著護佑大澳的眾神巡遊各水道,並沿途為水中的幽魂「化衣」(焚燒金銀衣紙),保佑水陸居民平安。該活動由三個傳統漁業行會(扒艇行、合心堂、鮮魚行)主辦,承傳百多年的歷史。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資料圖片)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資料圖片)

張保仔皮影戲

木偶師傅黃暉製作的《縱橫四海——張保仔傳奇》皮影戲。(陳仲明/大紀元)
木偶師傅黃暉製作的《縱橫四海——張保仔傳奇》皮影戲。(陳仲明/大紀元)

離島的漁民在出海時,最擔心的事除了惡劣天氣外,便是遇到海盜。清代海盜張保仔稱霸於珠江口一帶,統領千人,海盜船數百艘,四處掠奪,勢力擴張至華南沿岸,成為紅旗幫首領。但在他晚年時,決意歸順朝廷,從良當官。如今在長洲還保留著「張保仔洞」,傳說該洞曾經藏有大量掠奪而來的黃金珠寶。

今屆的離島區「百寶圖」開幕日,展示了本地著名的木偶師傅黃暉製作的《縱橫四海——張保仔傳奇》皮影戲,該戲以張保仔的歷史故事為藍本,並配上由插畫家Angryargry的角色插畫以及藝術家鄭家進的多媒體動畫創作,將張保仔傳奇的一生濃縮在皮影戲中。

嘉賓參觀《縱橫四海——張保仔傳奇》皮影戲,並與木偶師傅黃暉(右三)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嘉賓參觀《縱橫四海——張保仔傳奇》皮影戲,並與木偶師傅黃暉(右三)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棚屋文化

「對岸一樣」展品,讓人站在彼岸欣賞對岸的景緻。(陳仲明/大紀元)
「對岸一樣」展品,讓人站在彼岸欣賞對岸的景緻。(陳仲明/大紀元)

提起大澳水鄉的建築特色,便不得不提起「棚屋」。水上棚屋在大澳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以葵葉、木板和石柱建造的棚屋,是漁民的寓所。棚屋以漁船的概念設計,可分為主棚、頭廠和棚頭,主棚又分為前、中、後三段,前段是廳或是睡房,中段是擺放神位的地方,後段的睡房多留給長輩居住。

本次活動大澳作為分會場之一,展出香港藝術家鄭志明以及鄭淑宜在大澳社區在地創作的藝術品,展示大澳的水鄉文化,將棚屋的建築特色向市民呈現。

以大澳棚屋為主題的展品在大澳文化協會中展出。(陳仲明/大紀元)
以大澳棚屋為主題的展品在大澳文化協會中展出。(陳仲明/大紀元)

「紅樹林邊盧亭人」展品由藝術家鄭志明設計。(陳仲明/大紀元)
「紅樹林邊盧亭人」展品由藝術家鄭志明設計。(陳仲明/大紀元)

在河涌旁的「紅樹林邊盧亭人」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在河涌旁的「紅樹林邊盧亭人」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特色離島概念展品

「捕風竹影」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捕風竹影」展品。(陳仲明/大紀元)

在中環九號碼頭的空地,是本次活動的主要展覽場地,由十四組設計獨特的貨櫃和藝術竹棚搭建而成,展品呈現離島村落、碼頭、燈塔、庭園。其中有一個全手工搭建的大型展品「捕風竹影」,由著名傳統紮作師許嘉雄設計,融合竹林與大海概念,用密竹排列組成的空間引人遐想。

夜色下的「捕風竹影」。(陳仲明/大紀元)
夜色下的「捕風竹影」。(陳仲明/大紀元)

夜色下的「捕風竹影」。(陳仲明/大紀元)
夜色下的「捕風竹影」。(陳仲明/大紀元)

由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產品設計學系學生手工紮作的大型燈籠作品。(陳仲明/大紀元)
由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產品設計學系學生手工紮作的大型燈籠作品。(陳仲明/大紀元)

展區中還有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產品設計學系學生手工紮作的大型燈籠作品,以長洲特色文化為靈感,三至四人為一組,在紮作師傅的指導下設計了十餘個手工燈籠。指導老師李國樑認為,將香港民俗特色元素融合在產品設計中,是十分有益的嘗試,也希望學生能透過課程得到更多的設計靈感。

紮染星空布幕在夜空下熠熠生輝。(陳仲明/大紀元)
紮染星空布幕在夜空下熠熠生輝。(陳仲明/大紀元)

另一個紮染星空布幕則由藝術家「巨人染」聯同離島區的長者共同製作,夜空下熠熠生輝,坐在星空布幕下,仰望小島地圖,彷彿來到了另一個時空。

由一班年逾六旬的長者設計的「大澳打咭位」,透過照片呈現他們心中的大澳之寶。(陳仲明/大紀元)
由一班年逾六旬的長者設計的「大澳打咭位」,透過照片呈現他們心中的大澳之寶。(陳仲明/大紀元)

不少「港文化.港創意」展場作品由學生設計。(陳仲明/大紀元)
不少「港文化.港創意」展場作品由學生設計。(陳仲明/大紀元)

藝術家以南丫島綠海龜為題進行創作。(陳仲明/大紀元)
藝術家以南丫島綠海龜為題進行創作。(陳仲明/大紀元)

藝術家朱卓慧的作品《水路》。(陳仲明/大紀元)
藝術家朱卓慧的作品《水路》。(陳仲明/大紀元)

「港文化.港創意」中環展場的部份作品。(陳仲明/大紀元)
「港文化.港創意」中環展場的部份作品。(陳仲明/大紀元)

難忘古早味——茶粿工作坊

沙螺灣村村長李秀梅親自講解如何製作茶粿。(陳仲明/大紀元)
沙螺灣村村長李秀梅親自講解如何製作茶粿。(陳仲明/大紀元)

在三月中旬,大嶼山沙螺灣村與文化葫蘆合作,舉辦茶粿工作坊,將這一古早味美食與眾人分享。茶粿是地道的客家傳統小食,口感煙韌軟熟。沙螺灣村村長李秀梅一家,熟悉製作家傳的古法鹹茶粿,親自講解茶粿的製作過程,李村長年逾八旬的母親也親自上陣示範製作茶粿的技巧。

李秀梅村長年逾八旬的母親也親自上陣示範製作茶粿的技巧。(陳仲明/大紀元)
李秀梅村長年逾八旬的母親也親自上陣示範製作茶粿的技巧。(陳仲明/大紀元)

鹹茶粿以蘿蔔、臘肉和蝦米作為餡料,配以胡椒粉調味,外層粉糰由糯米粉或粘米粉以三比一的比例搓成,以蕉葉鋪墊,再用傳統柴火炊具即蒸即吃,柴火薰香令人想起小時候的味道。新鮮出爐的茶粿香氣撲鼻,蘿蔔味道香甜可口,風味十足。

在茶粿中加入餡料。(陳仲明/大紀元)
在茶粿中加入餡料。(陳仲明/大紀元)

在沙螺灣村茶粿工作坊上,參加者有機會親手包茶粿。(陳仲明/大紀元)
在沙螺灣村茶粿工作坊上,參加者有機會親手包茶粿。(陳仲明/大紀元)

由參加者製作的茶粿。(陳仲明/大紀元)
由參加者製作的茶粿。(陳仲明/大紀元)

鹹茶粿以傳統炊具蒸煮。(陳仲明/大紀元)
鹹茶粿以傳統炊具蒸煮。(陳仲明/大紀元)

家傳的古法鹹茶粿以蘿蔔、臘肉和蝦米作為餡料。(陳仲明/大紀元)
家傳的古法鹹茶粿以蘿蔔、臘肉和蝦米作為餡料。(陳仲明/大紀元)

* * * * * * * * *

離島區的文化豐富多彩,除了歷史遺蹟和自然風光外,當中更包含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遺留在民間的瑰寶,透過系列活動,希望能引發更多人關注並保育離島區的文化寶藏。◇

內容豐富的「百寶圖」場刊,限量免費派發給參觀人士。(陳仲明/大紀元)
內容豐富的「百寶圖」場刊,限量免費派發給參觀人士。(陳仲明/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