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坪洲超記瓷器店舖的一隅,店主林太一筆一筆在白瓷上勾勒出魚仔圖案,這是她獨創的設計。已經步入古稀之年的她仍然熱衷於手繪彩瓷,有年青人前來參與工作坊時,她尤為開心,耐心教學。對她而言,這間小店是她生命的寄託,也因為這間小店的保留,令她繼續結識新的朋友,為她的生活增添一分樂趣。其實在十多年前,林太已萌生退休之意,但在年青藝術家李綺薇(Winus)的鼓勵和支持下,繼續保留老店,直到今天。

林太如今的心願是有人能夠繼承彩瓷工藝:「希望有人接手做,我自己總有一天會退役的,希望李小姐繼續在這裏。」她也感恩李綺薇這些年來一直勤力學習,並想辦法幫她維持這間小店。

李綺薇也很珍惜與林太的緣份:「我覺得有的東西要學會珍惜,好像這些手工藝其實真的買少見少的,一旦沒了之後,就不會返轉頭了。所以這些手工藝,你去認識它、欣賞它、親身體驗它,其實都是一種方法去保存它。」


年青藝術家李綺薇(左)和超記瓷器店主林太(右)因彩瓷結緣。(陳仲明/大紀元)
年青藝術家李綺薇(左)和超記瓷器店主林太(右)因彩瓷結緣。(陳仲明/大紀元)

彩瓷工藝促成兩地姻緣

林太本名藍嬌,是馬來西亞人,少女時期在新加坡一間瓷廠工作時,與從香港來的彩瓷師傅林漢超相遇,二人情投意合,決定步入婚姻殿堂。隨著在新加坡的工作合約結束,再因林父身體抱恙,林漢超決定回港工作,藍嬌也隨之嫁到了香港,定居坪洲。

七十年代回到香港後,林漢超在觀塘的粵東磁廠工作,每天從坪洲往返九龍,十分疲累。不久,林漢超決定和太太白手起家,創辦了「超記瓷器廠」,主力做瓷器加工,營營役役做了大半生。過去坪洲是個工業島,有上百間大小工廠,彩瓷廠也是小島的一大特色,匠人們繪製精緻的圖案在陶瓷器皿上,再入爐燒製定型。「超記」在鼎盛時期曾租過三個廠房,訂單不斷,僱用逾30個工人。時光流逝,在本港工業轉型和中國大陸低廉成本的衝擊下,當年的盛況不再,彩瓷廠紛紛倒閉,「超記」也僅存一個店面,以家庭作坊的方式保留下來,主要交給林太藍嬌經營。


「超記」如今僅存一個店面,以家庭作坊的方式保留下來,主要交給林太藍嬌經營。(陳仲明/大紀元)
「超記」如今僅存一個店面,以家庭作坊的方式保留下來,主要交給林太藍嬌經營。(陳仲明/大紀元)


林漢超作品,他擅長畫仕女。(陳仲明/大紀元)
林漢超作品,他擅長畫仕女。(陳仲明/大紀元)


林漢超作品,畫的公雞栩栩如生。(陳仲明/大紀元)
林漢超作品,畫的公雞栩栩如生。(陳仲明/大紀元)

「我先生擅長畫公雞和仕女、荷花,也很熟悉燒窯、調色的技術。」林太每次提起丈夫都很自豪。但為了維持生計,撐起家庭,林漢超不得不離開坪洲到愉景灣打散工,搭棚、地盤、修路都做過,一位工藝師無法專注於自己的本行,林太在訪問過程中多次感嘆「淒涼」,但也理解丈夫為了養家的付出。


匠人們繪製精緻的圖案在陶瓷器皿上,再入爐燒製定型。(陳仲明/大紀元)
匠人們繪製精緻的圖案在陶瓷器皿上,再入爐燒製定型。(陳仲明/大紀元)


林太(藍嬌)的彩瓷作品。(陳仲明/大紀元)
林太(藍嬌)的彩瓷作品。(陳仲明/大紀元)

有心人挽救「超記」

2005年,林氏夫婦萌生結業的念頭,小店生意越來越差,甚至連當時3,000元的舖租都交不起,十分艱難。經常到訪坪洲探訪嫲嫲的香港藝術學院陶瓷系學生李綺薇,一次經過超記瓷器的門口,發現大門緊閉,於是詢問街坊發生了甚麼事,當得知夫婦二人計劃結業的消息,她心裏一沉:「我覺得如果不做的話,好像這個手工藝就會在香港失傳了,所以我就想可以怎樣去延續這件事。」於是她主動聯絡林太,表示希望可以幫忙,自己用小店的一隅設立工作室,共同分擔店舖租金,減輕他們的壓力,並想其它辦法維持經營。


李綺薇鼓勵夫婦二人開設彩瓷工作坊,將彩瓷工藝與他人分享。(陳仲明/大紀元)
李綺薇鼓勵夫婦二人開設彩瓷工作坊,將彩瓷工藝與他人分享。(陳仲明/大紀元)

李綺薇鼓勵夫婦二人開設彩瓷工作坊,將彩瓷工藝與他人分享,讓到訪坪洲的遊客都有機會體驗畫彩瓷的趣味。經營模式的轉變給「超記」帶來了生機,她也發揮自己的教育專長,為林氏夫婦招募學員,並在社交媒體上開設專頁,分享工作坊相片和資訊,讓更多人認識彩瓷文化。


2014年林漢超離世前仍在創作。(陳仲明/大紀元)
2014年林漢超離世前仍在創作。(陳仲明/大紀元)

2014年,76歲的林漢超病逝,林太曾到女兒家住,但過了一段時間,她還是想念在舖頭工作的日子:「太悶了,有時間就在店舖畫一下畫,多些朋友聊天,要不很難過日子。我不喜歡打麻雀,我不喜歡賭錢的。自己都是喜歡坐在這裏工作。跟年青人聊天,都很開心,自己也覺得年青一些,不會覺得自己老了。」


林太對工藝的質素十分堅持,嘗試畫到滿意為止。(陳仲明/大紀元)
林太對工藝的質素十分堅持,嘗試畫到滿意為止。(陳仲明/大紀元)

林太對工藝的質素也十分堅持:「我做一個東西喜歡做得漂亮一些的,堅持這種做法。我自己看不過眼的,自己不喜歡的,都會抹了它重新做,不漂亮的都要自己再做,做漂亮一些。」

李綺薇十分欣賞林太活到老、學到老的那份堅持,也引發她進一步思考:「我覺得一個人要進步很重要,林太都是不斷學習的,彩瓷對她來說已經有那麼多年的經驗,她可以一直沿用傳統學到的構圖、畫的內容,但她仍然會思考有甚麼新的元素加到彩瓷那裏,或者在構圖上怎樣改得有趣一些,我覺得這個在創作中是最重要的一環。」


李綺薇與林太合租小店,在超記設立工作室進行創作。(陳仲明/大紀元)
李綺薇與林太合租小店,在超記設立工作室進行創作。(陳仲明/大紀元)


李綺薇彩瓷作品。(陳仲明/大紀元)
李綺薇彩瓷作品。(陳仲明/大紀元)

「超記」的忠實粉絲

文化研究者溫佐治家中收藏了約三十件大大小小來自「超記」的瓷器,是「超記」的忠實粉絲。他笑言:「每次到坪洲超記都停不了手,總想帶一件回家。」五年來,他頻繁走訪坪洲,這個小島最為吸引他的,是那一件件繪製精美的彩瓷。


文化研究者溫佐治(右)是「超記」的忠實粉絲。(溫佐治提供)
文化研究者溫佐治(右)是「超記」的忠實粉絲。(溫佐治提供)

他介紹,本地畫師設計的彩瓷造型與紋飾豐富多變,色彩斑斕,糅合中西文化元素,亦具備了獨特的香港本地特色。源自清代的廣彩,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曾一度興盛,其精髓在於手繪的功夫。師傅在白瓷上用毛筆沾上礦物顏料,繪出多彩的圖案,在瓷碟邊上勾勒出美麗的紋飾,再經過高溫燒製而成,這一過程被稱為「釉上彩」。如今碩果僅存的超記瓷器,他希望能夠繼續保留。


溫佐治收藏的來自「超記」的瓷器。(陳仲明/大紀元)
溫佐治收藏的來自「超記」的瓷器。(陳仲明/大紀元)

一來二往,溫佐治與林太熟絡起來,不只是買瓷器,他還向林太學畫,甚至開辦導賞團,帶領更多人來認識這一工藝。

林太堅守小店,能夠得到客人的欣賞,也是她繼續經營的動力。她樂於接待溫佐治安排的導賞團,也耐心教每一位客人畫彩瓷。丈夫在離世前,曾經心疼妻子辛苦,勸她不要再開店了,但因客人不斷的支持,林太仍然不想退休,希望做到自己沒有能力做為止。

*********

「畫畫要有耐性,你要學,要有心機,你要日日磨著才能做到的⋯⋯」林太語重心長地向學生說,希望將這一傳統手藝繼續延續下去。李綺薇感嘆時光易逝,一轉眼便與林太合作十多年了,也希望盡力去幫助她將這門工藝發揚光大:「林太生活中,彩瓷已經是她生活的一部份,她願意教人,就好像將種子這樣播散出去,讓種子可以發芽,時機成熟就會長大。不是說刻意做甚麼,其實現在看來,多些人認識超記,多些人認識比較式微的手工藝,真的坊間多了人關注。如果有需要,我們都很樂意去配合。」◇


林太堅守小店,能夠得到客人的欣賞,也是她繼續經營的動力。(陳仲明/大紀元)
林太堅守小店,能夠得到客人的欣賞,也是她繼續經營的動力。(陳仲明/大紀元)


魚仔圖案由林太所設計,她堅持不斷創新。(陳仲明/大紀元)
魚仔圖案由林太所設計,她堅持不斷創新。(陳仲明/大紀元)


林太「活到老,學到老」,至今仍繼續創作。(陳仲明/大紀元)
林太「活到老,學到老」,至今仍繼續創作。(陳仲明/大紀元)


林太如今的心願是有人能夠繼承彩瓷工藝。(陳仲明/大紀元)
林太如今的心願是有人能夠繼承彩瓷工藝。(陳仲明/大紀元)


坪洲超記瓷器。(陳仲明/大紀元)
坪洲超記瓷器。(陳仲明/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