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廣彩藝術家何廖綺玲與嚴惠蕙獲「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之邀,將擔任廣彩課程導師,即將在嶺南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香港藝術中心附屬機構)合辦的課程中開班,教授學員廣彩工藝。

廣彩工藝曾經在港盛行一時。(陳仲明/大紀元)
廣彩工藝曾經在港盛行一時。(陳仲明/大紀元)

在清代中期出現的廣彩,在白瓷上繪製紋飾,內容豐富、筆觸細膩。19世紀開埠後,「廣彩」在港盛行一時,不少外商在香港購買廣彩瓷器,大批廣彩人才於1920年代湧入香港,將技藝廣傳開來,甚至融合東西方文化,進一步發展為「港彩」。嚴惠蕙作為香港陶瓷研究會創會會長,多年來一直透過舉辦工作坊、展覽等方式推廣廣彩工藝,談及今次將與有十年廣彩創作經驗的何廖綺玲合作,她希望能擦出新的火花。

何廖綺玲(左)與嚴惠蕙(右)希望在未來的課程中引發學生們對傳統工藝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意。(曾蓮/大紀元)
何廖綺玲(左)與嚴惠蕙(右)希望在未來的課程中引發學生們對傳統工藝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意。(曾蓮/大紀元)

畢業於中文大學藝術系的何廖綺玲,藝術生涯以油畫和版畫的創作為主,退休後學習西洋繪瓷,後開始接觸廣彩工藝,師從粵東磁廠資深師傅,並勤於練習。何廖綺玲分享:「我本身很喜歡彩瓷,覺得廣彩有一種吸引力,當中很多的技巧,也充滿了很多的智慧。例如有很多吉祥寓意的圖案,體現中西包容,技巧也能展現出民間智慧。」

廣彩作品在清代中期出現的廣彩,在白瓷上繪製紋飾,內容豐富、筆觸細膩。圖為本地廣彩藝術家何廖綺玲作品。(何廖綺玲提供)
廣彩作品在清代中期出現的廣彩,在白瓷上繪製紋飾,內容豐富、筆觸細膩。圖為本地廣彩藝術家何廖綺玲作品。(何廖綺玲提供)

有版畫經驗的她了解絲網印刷技術,在廣彩繪之中也有使用膠印製作大量圖案的方式。她提及,在西洋繪瓷的過程中,需要借用圓規等工具作畫,但廣彩的繪製靠一支筆就可以完成,當中有很多複雜的圖案和紋路展現,更加考究畫工。「廣彩的工序很繁複,很花時間。很多時候學藝術的人想很快有成效,要沉下心來慢慢創作,才有成果。」

廣彩作品在清代中期出現的廣彩,在白瓷上繪製紋飾,內容豐富、筆觸細膩。圖為本地廣彩藝術家何廖綺玲作品。(何廖綺玲提供)
廣彩作品在清代中期出現的廣彩,在白瓷上繪製紋飾,內容豐富、筆觸細膩。圖為本地廣彩藝術家何廖綺玲作品。(何廖綺玲提供)

嚴惠蕙過去曾經在香港知專藝術學院推廣廣彩,她十分重視學生透過廣彩的圖畫表達他們眼中的世界:「過去的廣彩作品多以吉祥圖案為主,其實廣彩作品可以很豐富。」她舉例,有的學生曾畫搶包山,因為他住在長洲,他覺得從小到大接觸的文化應當表現出來。另還有學生在瓷器上繪製十三么,原因是家人愛打麻雀,因此他將這些細節表現在作品中。

何廖綺玲十分欣賞嚴惠蕙的創意和對學生的啟發,她表示正在與惠蕙一起設計新的課程:「希望同學掌握到傳統技術,然後發揚光大。不單是靠意念發揚,而是中西文化藝術表現,華洋共處。」她希望未來開設的廣彩課程能引發學生對傳統工藝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創意,用傳統工藝表現他們的新想法,與學生共同進步。◇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