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陳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需要應酬、聚會,而且飲食口味偏重,身材高壯的他自認身體健康,因此沒有定期做健康檢查的習慣。近日他因劇烈頭痛前往醫院掛急診,測量血壓竟高達160/100mmHg,醫生立即開降血壓藥物並安排他接受靜脈注射。

在控制住高血壓的問題之後,醫生除了叮嚀陳先生在飲食上要減少油脂與鹽份的攝取之外,還要定期回診進行追蹤,按時服用降血壓藥物。在完全遵從醫囑之下,他的血壓控制非常穩固,也開始認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定期測量血壓的重要性。

每4人中有1人罹患高血壓

高血壓被視為「隱形殺手」,已成為全球十大死因的前3名。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醫生張耀庭說,在台灣進行的研究統計顯示,18歲以上的高血壓發生率約25%,相當於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45歲以下的高血壓發生率約7%,而且隨著世代演變,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

多數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

張耀庭表示,血壓是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當血流通過周邊小動脈時,如果血管狹窄、硬化或肌肉收縮擠壓管壁,就會使血管壓力上升,形成高血壓。高血壓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大部份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而次發性高血壓的患者比例佔整體高血壓的5%~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

由於高血壓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如果沒有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偶爾出現的頭暈、頭痛、胸悶等症狀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許多患者是因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而前往急診就醫時,才驚覺自己已罹患高血壓。

初次就診做的檢查與評估

張耀庭說明,初次因高血壓就診的患者,會通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抽血、尿液檢查來了解患者的生活、飲食習慣與病況,並依電解質等數據評估肝、腎的功能;再視患者的病況安排心電圖、X光等影像學檢查,以了解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是因高血壓導致的身體器官傷害。如果懷疑為次發性高血壓患者,需要會診新陳代謝科,進一步評估內分泌疾病的可能性。

通常心臟血管科醫生會使用促進血管放鬆的「鈣離子阻斷劑」和調節荷爾蒙的「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抗劑」,輔以利尿劑、交感神經阻抗劑、血管擴張劑等降壓藥物予以治療。一般而言,高血壓患者僅能服用藥物,以及改變生活型態來控制血壓。

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

現今高血壓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與身體傷害。為此,張耀庭提醒民眾,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以清楚掌握血壓的狀況。在測量血壓時,必須將壓脈帶綁在上臂距離手肘2指寬的位置,最佳測量時機為剛起床時或睡覺前;切勿在運動、飲用咖啡因飲料、飲酒、抽煙後測量,以免影響準確度。

另外,如果經常發生不明原因頭痛伴隨高血壓,或是服用3種以上降血壓藥物卻仍無法得到良好控制,應前往大型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以確認是否為其它疾病引起的次發性高血壓。◇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