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是李白膾炙人口的詩篇,也是飄蕩不羈的詩仙少數提及故鄉的作品之一。

然而詩仙所懷想的故鄉,究在何方呢?是否真如世人想像?

李白出生於四川省青蓮鄉,這是一個充滿神仙氣息的地方,李白也自封青蓮居士,這稱號透露了他對於高逸出塵的嚮往。

蜀山,本就是道教的發源地,在雲霧迷漫的深山裏,處處皆是修煉的傳說與故事。

據李白自己詩中所言,他「五歲誦六甲」、「十歲通詩書、觀百家」、「十五好劍術」,十八歲至戴天山讀書,之後便開始了修道的生活,跟著逸人東巖子隱居岷山,曾經好幾年都不涉紅塵。

李白應是深具仙根的,據《李太白全集》裏記載,他與東巖子在山中養了一千多隻珍禽,並能召喚它們。這段時光想必也奠定了李白詩文中具有的「神仙氣息」。

或許因為家境並不富裕,又或是心中其實沒有多少世間情愛的執著,李白一直到二十七歲才成家。彷彿為了立身於人間而不得已,他娶了卸任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為妻,夫妻和睦。但這段安定的生活也只持續了約十年,接著妻子便過世了。

李白失去了成年後第一個自己建立的家。

喪妻的李白來到長安城,有幸面見玄宗,被任命為翰林院大學士。也就是這段期間,民間留下了詩仙李白的刻板印象:李白鬥酒詩百篇,李白令貴妃端硯、高力士脫靴等,人們一直對此津津樂道地傳誦著。

然而,風流順遂卻不是詩仙的真實形象。

畢竟,作為一個無法發揮政治抱負,只能為帝王寫些消遣文章的臣子,並不是李白所想要的。他很快就辭官了,帶著皇帝的賞賜離開京城,再度四處雲遊。接著遭逢「安史之亂」,流放夜郎……最後染病而亡,可算是晚年淒涼。

這麼說來,能讓李白在旅夜之中懷想的故鄉究竟是何方呢?

嚴格來講,詩仙從來沒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安定的「家」。

這一生流離的詩仙,哪裏才是他真正所謂的「故鄉」?

李白的父親名李客,有人說是商人,也有人說是隱士(總之,李白對於自己的身世一直都閃爍其辭),人們只能推知李客是一位文化素養極高的人,他給予李白很好的啟蒙教育,但並不曾給予他安定與可依賴的家庭,這是為甚麼李白總是在外飄泊。

李白的婚姻也不順利,他一生結過三次婚,時間都不長久。第一跟第三任妻子皆短命而死,第二任妻子則是瞧不起李白的貧困而分手。每次婚姻結束後,李白便流離飄泊,所以,這三個因婚姻而構成的「家庭」,實在也不足以讓詩仙視為「故鄉」。

反觀李白在詩文中處處流露的總是對於超脫人世的嚮往,少時修道的體驗早已深烙在他的靈魂裏,他從未放棄尋訪美好的神仙居處:「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筆下更時時出現似真似幻、親眼見到仙人的描述:「玉女四五人,飄颻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遊泰山》六首),「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在失意與挫折時,詩仙筆下不是親情乃至友誼的慰藉,而是流露想要歸返山林,重回修道時的自由:「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或許,流瀉在地上的月光,正如無心墜落於人間的詩仙一般吧,總感覺似是而非,如此冰冷。每當「舉頭」看見那輪明月,看見的是思念無比的來處仙鄉,「低頭」俯首,那紛亂紅塵,只讓人陷入無法自禁的思量。

短短二十字,一首沒有修飾,淺白的詩句就這樣傳誦千古。除了形象鮮明,直透人心外,或許更因為它喚醒了所有讀詩人同樣潛藏於內心,尋找生命歸處的渴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