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十二》)

【註釋】

祭如在:一說此處指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時,事死如事生,好像祖先就在面前。鄭注則不同:「祭如在」,時人所存賢聖之言也;恐時人不曉「如在」之意,故為解之「祭神如神在」。

吾不與祭:與音yù,參與。另一種斷句為「吾不與,祭如不祭」,「與」作贊成講。

【討論】

本章在具體理解上有分歧,但主旨是清晰的。

大多這樣解讀:孔子祭祀祖先時,好像真有祖先們在受祭;他祭神時,也好像真有神在他面前般。孔子說:「我若是不能親自參加祭祀,雖祭亦等於我沒有祭。」(這裏的「如不祭」,是指孔子因事不能親自祭祀,雖然委託了人代他祭祀,但仍愧疚。當然,也可能當時使人攝祭的情況比較普遍,故孔子有此感慨。)

祭祀時,「祭如在」是非常重要的,要誠、要敬,禮儀尚在其次。虔誠到甚麼程度呢?「凡祭,容貌顏色,如見所祭者。」(《禮記‧玉藻》)有這樣的程序:「致齊(齋)於內,散齊於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所為齊者。祭之日,入室,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禮記‧祭義》)如是,才能感動神明,祭祀的人才有福報。

祭在國家和個人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論語》中祭字出現了14次)。古人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以祭禮為首。通過祭禮,向天地神明、祖先敬奉、感恩、致謝。在上一章中,孔子尚說:參透了禘禮(祭拜天地的最高禮儀)秘密的人,他看天下萬事萬物,如同看手掌一樣清晰(成語「瞭如指掌」即源於此)。

祭禮本對鬼神而設,古人必先認有鬼神,乃始有祭禮。祭禮在東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

不過,信奉神明是虔誠、是感恩,而不是交換,不是說給神佛燒香磕頭就能保佑陞官發財、生兒子。人禮拜時的有求之心,是褻瀆神明。

前面《為政》篇的最後一章中,孔子還講「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季氏僭越禮制,要去祭泰山,孔子講「嗚呼!曾謂泰山不如乎?」

所以,孔子特別強調正心誠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的人的心,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歪曲。

顯然,孔子不是無神論者。當然,孔子也不輕言神明之事。比如,《論語》中記載:(一)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進》)(二)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篇)。孔子談《易》時也講過「神道設教」的話。

但是,所有這些,絕沒有表明孔子否認神明存在。只是,孔子認為這些不能輕易談(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對天命自有體認,所以「存而不論」了。

然而,中共竊國以來,強力灌輸無神論,歪曲孔子和《論語》,迫使馮友蘭等一些學者都來談孔子的無神論思想。關於本章,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的兩個「如」字,是春秋筆法,是諷刺:孔子並非認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強調參加祭祀的人,應當在內心有虔誠的情感,孔子所主張進行的祭祀活動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這就荒唐至極了。一個「批林批孔」的政權,對孔子和《論語》的理解,能不歪曲嗎?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