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五》)
【註釋】
千乘之國:乘,音shèng,古代用四匹馬拉著的兵車。春秋初期,大國都沒有千輛兵車;到孔子之時,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按:此處千乘之國似可理解為大國,一如《道德經》中「治大國若烹小鮮」之「大國」。
人:古代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羣,狹義的「人」只指士大夫以上各階層的人。楊伯峻認為這裏的「人」和「民」(使民以時)對言,用的是狹義。
使民以時:古代以農業為主,楊伯峻認為「使民以時」即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不違農時」。朱熹說時謂農隙之時。
【討論】
本章為孔子論治國的大綱。「道千乘之國」,為甚麼說「道」不說「治」呢?中國上古史中,從「三皇五帝」到「三代」(夏商周),聖王治世,形成一個「道統」,孔子傳承了這個「道統」,為國以道,講政教、教化,這大不同於近代以來的政治學。這裏的「道」字,又涵蓋了如下所說的五件事。
(一)「敬事」。國事、政事,皆大事也。對此,講究誠、敬、慎、勤四字(當然,這四字也是修身之道)。孔子之時,國有大事,要到太廟祭告,這就是「敬」的表現之一,敬天地神明和祖宗。孔子教弟子「政事」,首先強調一個「敬」字。孔子也從政過,是如何做的呢?且看一個細節:上朝的時候,(孔子)跟下大夫談話,顯得溫和而快樂;跟上大夫談話時,顯得正直而恭敬。君主臨朝時,他顯得恭敬而不安,走起路來卻又安詳適度(《論語‧鄉黨》)。
(二)「信」。古往今來皆講「信」,孔子講的有所不同。孔子曾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為甚麼呢?因為「信」要以道義為基礎,如果違反道義而「言必信,行必果」,那不就是自己往陷阱裏跳嗎?古代法家也講「信」,如商鞅的「徙木立信」,可那更多的是權謀。
(三)「節用」。國家如何富足?儒家經典《大學》說:「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最忌諱為政者好大喜功、奢靡鋪張,「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二首‧其二》)。
(四)「愛人」。西周行封建,天子最高,之下是諸侯、大夫、士,再下就是平民了。這裏的「人」,是指士以上。「愛人」是孔子論治國的一個重要原則,「親親」和「尊賢」都包含在其中。「愛」字從心,如果人皆有仁心、與人為善,那全社會都會是一個善的循環。且看《說苑》裏的「滅燭絕纓」故事:晉楚交戰,楚國一個大臣奮勇爭先、拚力死戰,楚莊王感到奇怪,就問:「我德行淺薄,從來沒有特殊優待過你,你這次為甚麼英勇陷陣奮不顧身呢?」這位大臣說:「我罪當死,我就是當年宴會上酒醉牽王后衣服、帽纓被王后扯斷的那個人,大王您沒有怪罪(反而讓群臣都把帽纓扯掉,喝酒盡歡而散),我早就想用頸血湔敵來報答大王的恩德了。楚莊王「愛人」並不求報,而報自來。
(五)「使民以時」。古代農業社會,農業最講不誤農時,否則一年收成就有問題。《禮記‧王制》說「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周禮‧地官司徒‧均人》云:「凡均力政,以歲上下。豐年則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則公旬用二日焉,無年則公旬用一日焉。凶札則無力政,無財賦,不收地守、地職,不均地政。」(凡力役的徵調,依照年成的好壞:豐年公事平均每人徵用三天,中等年成平均每人徵用兩天,歉收年成平均每人徵用一天。發生饑饉疫病就免除力役、免除賦稅,不徵收山林川澤和各種從業稅。)以後歷朝歷代,雖不一定做得到,但「使民以時」成為古代中國的一項政治傳統了。
對於本章,朱熹曰:「言治國之要,在此五者,亦務本之意也。」錢穆說:「本章孔子論政,就在上者之心地言。……所言雖淺近,然政治不外於仁道,故唯具此仁心,乃可在上位,領導群倫。此亦通義,古今不殊。若昧忽於此,而專言法理權術,則非治道。」
最後談個問題:為甚麼《論語》在「學而時習之」「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吾日三省吾身」之後就論治國呢?
這有一個背景。春秋以前,世官世祿,「官師合一」「學在官府」。但是,隨著宗法制的解體,天子、諸侯的權力相繼衰落,「天子失官、學在四夷」。這時,私學興起,開設私學的孔子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而私學的興辦,促成了「士」這個新興的知識者階層的產生,此「士」已不同於舊宗法制度下作為低級貴族的士,他們或者出身於貴族與官宦之家,或者出身於普通庶民、工、商階層。他們投拜於各位私學先生門下,多是「干祿」、所謂「學而優則仕」。孔子教學有四科,「政事」為其一(據《論語‧先進》),「政事」科的中心內容當然就是如何治國平天下了。
當然,孔子本人也是有政治理想的,孔子門人多有政治抱負,無論是「內聖外王」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都是渴望貫穿學問和事功的。對此,晚清時人有精闢概括:「經濟出自學問,經濟方有本源;心性見之事功,心性方為圓滿。」(《格言聯璧》)#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先秦史》(沈長雲著,人民出版社)
點閱【論語說】系列文章。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