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在現代醫學眼中僅僅是蔬菜,是食材,而不是藥,但在傳統的中醫裏,卻可以當作藥物來使用,因此有食療一說,皇帝也有專門的食醫。古代把這種思維叫做「藥食同源」,日本則叫「醫食同源」,大同小異。

那為何食材可以成為中醫眼中的藥物呢?其實在中醫眼中任何東西,都可能被看成是藥,原因在於,其藥理涉及的空間層面不同。

現代營養學研究茄子只研究其營養成份,一般這樣描述:每100克茄子含有熱量25大卡、碳水化合物5.3克、膳食纖維2.7克;礦物質鉀221毫克、鈣16毫克、磷29毫克、鎂15毫克等;維他命B及維他命C,5毫克;維他命P,85.7毫克······直到又有新的發現。

這些成份完全是茄子本身所具備、製造!誰也不敢斷言,茄子全部養份就只有這些了!

為何它這麼厲害,能自行生出這些成份呢?

不就是因為這是個生命特性嗎?試想想,反過來,你把這些養份全部堆在一起,他們就是茄子了?吃下去,真起到茄子的作用了?

那麼,茄子和這些成份有何差別?

人們多關注茄子在中醫上的藥理作用,例如《本草綱目》中說,茄子能活血散淤、止痛、消腫、寬腸。 《滇南本草》也記載,茄子有散血、解毒、止乳痛、消腫、寬腸等功效。但為何有此作用?

重點在於其「性味歸經」的藥理。此藥理,根植於中醫治病從人體「經絡」這個能量氣機下手的原因。

「性味歸經」的「性」,是指茄子的寒涼屬性,屬於陰陽中的陰性能量。「陰陽」是演化宇宙、生命、萬物不斷運行的兩種基本能量。

而「味」,指的是五行生成的鹹、苦、酸、辛、甘這五味。區分五味,就可以區分五行屬性。

因為「陰陽」又可以演化成我們這個自然界的水、火、木、金、土這五類能量──因不斷運行,所以叫「五行」。而每一個生命都攜帶這個五行機制──體現在人體,就是五臟系統為核心的全套「經絡」。

這套經絡,因人眼看不見,如同隱形器官,因此,中醫講的茄子藥性,是指另外空間層面的「能量物質」,而非現代營養學上「物質層面的養份」。因此茄子不等於茄子的養份本身。不是同一個概念。

所以,中醫醫者一看茄子性寒,味甘,是歸入哪條經脈、能夠對經脈運行的臟腑機能產生作用,自然就知道能起到甚麼食療或養生的功效。

茄子味甘,五行屬土,因此入脾經、胃經和大腸經,自然對脾、胃和大腸功能會起到調整作用。

茄子性寒 女子要謹慎

但是,茄子性寒。脾、胃虛寒、陽氣不足、陰性體質的人要遵循醫囑,謹慎食用。

夏天食用茄子,有助於清熱解暑,對於大便秘結、痔瘡出血和患濕熱的人,以及容易長痱子、生瘡癤者,尤為適宜。

日本東洋醫學會中醫師甄立學表示,傳統中醫不僅告訴我們食物的藥用價值,同時也告訴我們如何避其弊:「女性屬於陰性體質,本身就是偏向寒性,所以不宜經常食用寒涼性食物。 」

她提醒:「脾胃虛弱,容易腹瀉、便溏者不宜多食;手術前也儘量不吃茄子,否則麻醉劑可能無法被正常分解,會拖延病人甦醒時間,影響病人康復速度。」

明代神醫李時珍在《本草綱日》中說:「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滇南本草》說:「(茄)味甘淡,性寒。多食發癰、瘡疥肚疼下痢;婦人多食傷子宮。」

茄子配薑 溫中 散寒

寒性體質的人吃茄子,可以配上少許薑作為佐料。薑跟茄子一樣都入脾胃經。薑性溫,有溫中(脾胃)、散寒的功效,正好調和茄子的寒性。

這就是為甚麼日本人吃茄子愛用薑;中國人吃茄子愛放薑、大蒜、花椒等香辛料的原因,因為多數香辛料都是「溫熱之性」,除了提升食慾,根本目的就是去除寒性、中和人體能量,達到陰陽平衡。

放香辛料做茄子的典型菜餚,就是四川的麻婆茄子。但是,麻婆茄子辣度太高,刺激性太大,還是要根據自身體質來選擇食用法。

畢竟四川的水,寒性大,人們需要常吃「去寒毒的香辛料」來驅除寒氣,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身體自然會尋求這樣的料理──所以形成那樣的料理特色。

道理是一樣的。我們吃東西,懂得陰陽調和,才能吃得健康,趨利避害。#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