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認人能力向來很差勁,是那種在街上遇到當紅明星也無法認出的程度,巴黎奧運開幕禮,找來一眾體壇名將傳遞聖火,理所當然地,一個也認不出來。或者,認到拿度吧。

節目主時人在沒有準備下,立即認得出美國田徑選手劉易斯(Carl Lewis)與網球手莎蓮娜威廉絲(Serena Jameka Williams),我覺得很厲害。就是漏了中間一位女士。等了一段時間,才揭曉是歌曼妮芝(Nadia Comăneci)。

難怪特別難搞。畢竟,歌曼妮芝活躍的兩屆奧運,是遠在1976年的滿地可奧運,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對我來說,介乎未出世與嬰兒的年代。理論上,別說未看過歌曼妮芝的表演,應該連她的名字也不會有印象。不是。當主持人終於提及歌曼妮芝的時候,我竟然立即回想起她在奧運會獲得10分滿分,是首位體操運動員做得到的成就。

80年代,電視台直播奧運會,對體操特別重視。你要明白,那個時候,沒有互聯網,也未有近10條電視頻道,觀眾很被動,大台播甚麼,我們看甚麼。李寧、樓雲、童非等中國體操隊成員,自然成為人民偶像。而你在欣賞體操賽事的過程中,評述員總是有意無意地提及歌曼妮芝的故事,潛移默化,明明未見識過,也好像認識了。

人越來越大,自然明白,奧運會從來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角力場。尤其在冷戰時代。歌曼妮芝是羅馬尼亞人,生於壽⻄斯古(Nicolae Ceauşescu)執政的獨裁年代,年紀輕輕已經開始接受極不人道的訓練,之後彷彿成為社會主義的代言人。退役後,順理成章成為國家隊的教練,繼續將自己的「經驗」傳承下去。直到1989年年底,世界局勢風雲變色,歌曼妮芝終可步兩位恩師的後塵,逃亡到美國。很奇怪為何還未有人開拍有關歌曼妮芝的傳記電影。

不知是否錯覺,過了那段社會主義大戰資本主義的時期之後,雖然,還陸陸續續出了李小雙、李小鵬、劉璇、程菲等體操明星,但體操熱潮好像下滑了。是生活節奏越來越急促,已經再沒有辦法專心欣賞相對上不夠刺激的項目?

又或者,是香港運動員的成績越來越出色,電視台的焦點轉移到集中火力報道自己友身上,而體操畢竟不算香港強項?又或者,很簡單,是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多了。80年代、90年代,奧運沒有滑板,有,電視台也應該嫌棄太過冷門過目即忘。今天,漸成不可或缺的一項。由體操到滑板,不知算不算一項進步。

同樣是十多歲的小朋友已常見參賽兼且成為金牌得主,看體操,你會看到戰戰兢兢,女孩子們就算面上帶有甜美笑容,也好像是設計出來的工具。在成長階段究竟受過幾多未必值得的刻苦訓練,有幾多是主願、有幾多是礙於客觀環境壓力,太難說。看滑板,卻看到截然相反的情緒,參加者大多數也輕鬆自如,燦爛笑容非靠演技營造出來,失手了,吐吐舌頭,再來過,勝敗並不是一件生死存亡的國家大事。你看日本14歲滑板天才吉澤戀的故事(在香港發生的話,應該代表沒有資格出賽),跟同樣14歲初次參加奧運的歌曼妮芝相比,也真算天堂與地獄了吧。◇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