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人受訓成為樂齡科技復康指導員,以反應燈訓練長者的能力。(郭威利/大紀元)
年青人受訓成為樂齡科技復康指導員,以反應燈訓練長者的能力。(郭威利/大紀元)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在過去兩年進行一項由年青人上門到戶長者家,以「樂齡科技」支援長者進行復康運動及訓練,其後研究計劃成效。結果發現,參與計劃的長者在多方面,包括認知能力、身體活動能力、生理生活質素、抑鬱程度、電子健康知識及身體質量指數(BMI)等,均有明顯改善;年青人方面,則對長者的認識及態度有所改進,部份更被鼓勵投身長者服務工作,計劃亦促進了跨代共融。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下稱服務處)表示,該計劃獲政府的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資助,由2021年起推行兩年,名為「樂齡叻叻GO」計劃,由接受過訓練的非專業年青人,成為樂齡科技復康指導員,到戶長者家提供樂齡科技及職業治療訓練。計劃結束後,服務處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進行研究,探討樂齡科技對長者在計劃前後的生理及心理轉變,以及青少年對長者的態度轉變。

年青人受訓成為樂齡科技指導員訓練長者復康

「樂齡科技」是針對人口老化衍生的科技產品,利用互聯網、機械人技術、大數據分析及雲端運算等數碼科技,協助長者改善生活質素,包括起居自主、健康檢測及復康保健等。是次計劃的樂齡科技器材是用於復康運動及訓練,例如弓箭、反應燈訓練組合、智慧握力器及編程球等。

年青人受訓成為樂齡科技復康指導員,上門以反應燈訓練長者的能力。(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
年青人受訓成為樂齡科技復康指導員,上門以反應燈訓練長者的能力。(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

該計劃共有356位長者及57位年青人參加。長者為60歲或以上,患有輕度認知障礙;年青人為17至35歲,中五或以上學歷,未有全職工作。計劃成效的研究方法是於長者組別,分實驗組和對照組以檢視參與計劃者的狀況,實驗組是在參與計劃的長者中,選取101人,跟沒有參與計劃的對照組101長者作出比較。對照組長者為只接受社區中心的日常服務,在沒有年青人或職業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運動。對年青人的研究,則從總體參與計劃的57人中,選出51人作調查分析,減少了的數目是由於各種原因而中途退出計劃的年青人。

參加計劃長者 9項身心指標明顯進步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長者在15項的量度指標中,有9項顯示較參加計劃前改進,並部份較沒有參加計劃的對照組長者進步更大。其中,在統計學上凸顯改善狀況的項目為認知能力、抑鬱程度、身體質量指數(BMI)、電子健康知識。例如,實驗組長者參加計劃後的認知能力提升了9.67%,對照組反而下降1.17%;實驗組長者的抑鬱程度減少了29.7%,對照組只減少20.78%;實驗組的BMI由24.47明顯下降至23.45,對照組只由24.35微降至24.33。

其餘的進步項目,還包括左、右手握力、社交聯繫、身體活動能力、生理生活質素。實驗組在這些項目的表現均較對照組優勝。不過,亦有項目是實驗組在參與計劃後轉差,或明顯遜色於對照組,包括短期記憶、孤獨感、社交隔離及心理生活質素。

年青人參加計劃後積極投身長者服務工作

參與計劃的年青人方面,研究顯示他們在事後對長者護理知識、對長者的態度及照顧意願,以及其後在非政府組織參與義工或社會服務的工作時間,與長者的相處時間等,全俱顯著提升;另外,生活滿意度及感知到的社會支持稍有升高;但在自我效能及抑鬱程度方面則轉差。

其中,96%的受調查年青人表示,參與計劃後,對長者服務有更深入了解,並能除去對長者服務的刻板及負面印象,有意繼續參與長者服務,促進了跨代共融,搭建長青橋樑。

計劃結束後,高達21.7%( 約11年青人)積極參與長者護理行業,現時正擔任長者服務職位。

該服務處助理行政總裁劉思凡表示,推行樂齡科技復康服務將是該服務處今後的發展方向;同時亦會優化現行服務,在各長者服務單位,加入樂齡科技及人本服務元素,讓更多青少年與長者互動,促進跨代共融,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