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不少父母師長總是摸不透為何孩子老愛對立反抗,也常為這種行為的教育問題而犯愁。針對這類惱人的問題,臨床心理師釐清常見的教育迷思與誤區,並提供三招教養秘訣,指引如何有效經營良好互動,化解劍拔弩張的危機。

孩子不需要被尊敬,但需要「被尊重」。

釐清期待:是尊重?還是順從?

請想一想:自己是期待孩子「尊重」?還是期待孩子必須「順從」?

尊重與順從,是兩件不同的事。

當我們期待孩子必須順從,就會非常在意他的反應是否順著我們的要求。當孩子沒有順著我們的想法,或者沒有表現得符合期待,就很容易引起我們心裏的不悅。

學習以同理心尊重孩子

「尊重」這件事情,是不分長幼、不分大小,也不分位階的。老師需要被尊重,父母需要被尊重,孩子何嘗不也需要被尊重。當我們互相尊重,我相信一定會減少彼此對立的情況。

到底該如何達到尊重?或許,可以思考:我們期待對方怎麼做,是尊重我們嗎?相同的道理,回到我們和孩子之間,就可以很清楚要怎麼樣對待孩子。

比如在家裏,要找在房間裏的孩子時,你會一邊敲著他的房門,一邊叫他的名字呢?還是先輕敲幾下,稍微等待,看孩子是否有反應,再決定要不要叫他的名字?

最忌諱的做法是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就貿然地直接把門打開,這不只打斷了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以孩子的立場來講,是對他超級不尊重。

當然,你不尊重我,我也懶得尊重你。

設立孩子生氣時的行為界線

「我在跟你講話,你那是甚麼態度?」

孩子的反應,常讓大人感到不以為然,甚至整個情緒被孩子的某些表現激了起來。

仔細想想,孩子的哪些行為是我們覺得不以為然,無法接受的,例如叫囂,眼睛瞪著我們,在我們面前砸東西、怒罵三字經,二話不說,掉頭就走,或是吐口水、握拳頭、比中指。

我們必須給孩子一個「界限」,無論他心裏多麼生氣,無論他心中有多少不滿,這樣的界限都必須存在,而不是自己生氣了,就甚麼事情都可以做。因為生氣和行為是兩回事。

「你那是甚麼態度?」

在如此責問孩子之前,請先問問自己:那我們期待孩子表現出哪些態度?

釐清迷思:尊重絕非討好

「難道作為一個老師,一定要對學生低聲下氣,一定要討好他們,不能有所要求,讓學生對我們的態度變好?你覺得這樣子,老師還有尊嚴可言嗎?」

一些老師提出了這個疑問。關於這個問題,老師們必須了解,有些事情並不是那麼極端與絕對。

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並不等於刻意討好孩子,這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

調整態度,並不等於討好。調整態度,也不等於甚麼事都不去要求。

對於對立反抗的學生,該有的要求、合理的要求,都依然需要,只是要思考以甚麼方式要求,孩子才會配合。

師長示範坦承道歉的勇氣

若是自己對孩子說話的語氣、內容、字眼不友善,我們是否有勇氣向孩子道歉?

犯錯了,承認就好了。我們大人也會犯錯,不要害怕,不要擔心,不要認為對孩子道歉,自己的形象、地位就會受到折損或動搖。

其實正好相反,看到我們願意面對與坦承自己的錯誤,也是讓孩子了解大人和小孩都會犯錯。不怕犯錯,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我們也正在示範這種勇氣)。

想想看:造成我們不敢、不願意向孩子道歉的想法是甚麼?這樣的想法到底合不合理?我們在意的面子、尊嚴,又反映了甚麼?是否可以很具體地,把所謂的面子、尊嚴清楚地羅列出來?

對自己有多一層的了解,也有助於我們去看見,和孩子之間互動的細微之處。

教養秘訣三招 有效防範對立反抗

1.停頓數秒 話再出口

我自己有一個習慣,當一個想法即將說出口時,會先停頓下來,仔細地覺察:我確定要這麼說嗎?這個覺察可能只是短短的數秒鐘,甚至於一秒鐘都不到。

這個習慣有助於我謹慎地將自己要講的話,很快地在腦海中閃過。當然,這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覆練習的一種自我覺察。

2.搜尋孩子「被尊重」的清單

「尊重」兩個字用說的很容易,但是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充份感受到被尊重呢?

在教室裏,可以這麼做:請孩子寫下在過去的經驗裏,他曾經遇過別人甚麼樣的舉動或反應,讓他自覺被尊重。

尊重不同的意見,彼此將傳遞良善的對待。

3.借鑑同儕良好的師生互動模式

向外參考,向外學習,也是方法之一。試著去了解,哪些老師和這個學生之間有良好的互動。

互動的方法,隨著每一個人在班級經營、教學現場,以及師生之間的特質、孩子的反應,會有所不同。

透過這樣的觀察和判斷,可以了解其他老師怎麼說與怎麼做,包括說話的語氣、音量、時間點、用字遣詞,及說話的表情、肢體動作、語調、所講的內容等。

本文摘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寶瓶文化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