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理心聆聽,在於把握孩子剛剛所說的話中重要的層面,也就是情緒、感受或慾望,並將它們反映出來。比起聽到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聽出言外之意。
比起事實,請更專注在孩子的內心運作上。陪伴孩子而不是陪伴外在事件。
對於「我不想睡覺!」這句話,請回答「你不想睡覺!」而不是「你得去睡覺,明天才會有精神。」
你還可以繼續說些像是「你有不想要的權利,沒錯,你比較想繼續玩,我能了解」這樣的話(但一邊讓他去睡覺)。
你不相信?請試驗看看。如果你和孩子已經處在權力之爭中,剛開始的前幾天孩子很可能會反抗。但他們晚一點睡真的那麼嚴重嗎?要讓孩子學習遵守自己的節奏,偶爾違反規律的睡覺時間是值得的。
當他們了解了你尊重他們的感受,也沒有權力之爭,他們會願意感受自己的疲憊,也更容易在適合他們的時間睡覺。我們常常可以透過信任孩子來知道甚麼對孩子好,除非你和孩子處在權力關係中。
請注意,在你重新表達他們的話時,你的內心態度比用字遣詞更重要。一個句法完美且精準發現孩子經歷的句子可能是完全無效的。重點在於共情,在於表現出你以同理心聆聽!也就是,聆聽孩子話語中的情緒共鳴,讓自己暫時站在他的立場,感受他所感受的,從內心聆聽他正在經歷甚麼。
「媽媽,我該去踢足球,還是該去唸書?」
「你在猶豫,你覺得你想做甚麼?」
「我不想去考數學。」
「你在擔心……」
藉著重新表達,你不批評、不評論、不介入,而只是接納孩子的感受。他會感覺被承認、被認可。他會覺得自己有權去感受,也能信任自己的感受。
你無法想像這種態度對你、對他、對你們的關係能帶來多大的好處。
不過,還是要注意尊重他的秘密花園,不計代價試著得到秘密是沒有幫助的。不強迫孩子說話是很重要的。任何事都過猶不及。
一昧地和不停地聆聽也可能會有反效果,並讓孩子變得依賴,或是為了抵抗這種不停的干涉,而變得有攻擊性。你可以信任孩子。你的角色不在於解決他的問題或是剷除他們路上的困難,而是提供他們辦法,或者,更是要幫助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各種狀況下找到辦法。
本文摘編自《最好的教養,從接受負面情緒開始:理解孩子的情緒風暴,打造良好親子關係的45堂對話課》,遠流出版提供◇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