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代詩人杜甫寫下千古名句,成為中秋思鄉詩詞的經典。香港沙頭角鎖羅盆村黃氏第十二代村民黃桂騰,15歲離開家鄉,1980年代於英國南開普敦寫下《月是故鄉圓》,借用杜甫名句的概念,回憶家鄉往事,表達對故土的思念。時隔多年,香港再次出現移民潮,回望鎖羅盆村在上個世紀初開始的「行船」歷程,移民他鄉的奮鬥史,他們面對逆境的心境與不服輸的精神,或對今日的港人有所借鑑。

《鎖羅盆村沿革史》書影。(曾蓮/大紀元)
《鎖羅盆村沿革史》書影。(曾蓮/大紀元)

如今已不再有村民居住的鎖羅盆村,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殘垣斷壁間隱藏著怎樣的往事?原居民黃素珍耗費多年心血,不遠千里赴英尋覓村民後代,參考多方史料,蒐集到各村民提供的近百年資料,將黃氏先祖及後人留下的從古至今歷史撰寫成《鎖羅盆村沿革史》,希望為村落歷史留下一個完整紀錄。

今年7月的香港書展,沙頭角鎖羅盆村原居民黃素珍戴上象徵家鄉的客家涼帽,舉行新書發布會。(黃素珍提供)
今年7月的香港書展,沙頭角鎖羅盆村原居民黃素珍戴上象徵家鄉的客家涼帽,舉行新書發布會。(黃素珍提供)

2023年7月《鎖羅盆村沿革史》香港書展的新書發布會。(黃素珍提供)
2023年7月《鎖羅盆村沿革史》香港書展的新書發布會。(黃素珍提供)

大山中的書香世家 開啟「尋根之旅」

今年7月的香港書展,一位頭戴客家涼帽的女士在展位前舉行新書發布會,介紹首本最完整記錄鎖羅盆村歷史的書籍——《鎖羅盆村沿革史》。這一天,作者黃素珍並不是以大學講師的身份進行分享,而是以鎖羅盆村原居民的角色講述她的家鄉故事。

鎖羅盆村的私塾最早的雛形是從巴拿馬回鄉的黃有綸與黃有純兩兄弟成立的「三義堂」(紅圈房屋)。(黃素珍提供)
鎖羅盆村的私塾最早的雛形是從巴拿馬回鄉的黃有綸與黃有純兩兄弟成立的「三義堂」(紅圈房屋)。(黃素珍提供)

黃素珍出身在書香世家,爺爺黄啟勳是鎖羅盆村第一位塾師,1922年起在私塾任教;父親黄茂芬曾任村內啟明學校校主兼教員、吉澳公立學校校長及羅湖公立學校校長。考究村中的教育史,素珍了解到,村中私塾最早的雛形是從巴拿馬回鄉的黃有綸與黃有純兩兄弟成立的「三義堂」,私塾交由大哥黃有纘之子,曾在山咀村執教的第九代黃啟勳打理及設館任教,就這樣開啟了村中的教育大門。

1959年2月16日啟明學校新校舍落成開幕典禮。(黃素珍提供)
1959年2月16日啟明學校新校舍落成開幕典禮。(黃素珍提供)

素珍自小愛讀書,學有所成,她曾在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後改名香港都會大學)及澳門大學教授英文。雖然她並不在鎖羅盆村出生,也未在村中居住過,但因父親及大媽去世後,安葬在村,回村拜山時跟村民接觸多了,也開始對自己家族所在的村落歷史產生了興趣。坊間流傳著鎖羅盆村的村民日治期間「一夜消失」的傳說,令村外人對村落歷史充滿了好奇。

鎖羅盆村內因經久失修,許多房屋的屋頂已經坍塌。攝於2011年。(陳仲明/大紀元)
鎖羅盆村內因經久失修,許多房屋的屋頂已經坍塌。攝於2011年。(陳仲明/大紀元)

素珍眼見祖屋日益殘舊,經久失修,子孫後輩移民海外不懂中文,她希望能留下一本較為全面記錄村中歷史的書,給予後輩「尋根」之路,還原鎖羅盆村的真面貌。憑著她的語言能力及研究背景,她訪問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村民,並拜訪研究新界村落的專家學者,整理家中親人及各類報章文獻留下的史料,集結成書。

鎖羅盆村的村民自十九世紀末開始,就有「出洋」歷史。圖為鎖羅盆村沿海風光。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鎖羅盆村的村民自十九世紀末開始,就有「出洋」歷史。圖為鎖羅盆村沿海風光。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鎖羅盆村先祖 百年前行船闖天下

追溯鎖羅盆村村民的「出洋」歷史,素珍在書中分析,從十九世紀末開始至二十世紀中後期,大致可以分成五個時期,行船的地點有所不同。素珍的曾祖父黃有纘在光緒年間,曾經乘坐中式帆船往返大陸,當時的船隻是香港與大陸運送物資的重要工具,珍家族祖屋的樑棟之木,筆直而美觀,正是曾祖父當年的功勞。

從宏觀背景來看,香港是西太平洋航運的經常中轉站,僱傭華人比歐洲人便宜,因此華人船工成了船公司受歡迎的對象。素珍根據史料分析,先祖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主要行船往來上海與澳洲,二十世紀初造訪巴拿馬,二十世紀中前期到北婆羅洲,日戰期間到中國內地,最後一次的行船與移民潮影響最為深遠,自1950年代起,村民紛紛移民英國、美國及加拿大,在外國落地生根,從事各行各業。素珍記得在60至70年代間,一年內家人可能有數次去舊啟德機場送機,與親朋好友灑淚道別,不知時才能再見。

荔枝窩小瀛故事館。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荔枝窩小瀛故事館。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荔枝窩小瀛故事館收錄黃富的事蹟。(黃素珍提供)
荔枝窩小瀛故事館收錄黃富的事蹟。(黃素珍提供)

知名華人創業家黃富 六千多封擔保信助同鄉

提及1960年代以來鎖羅盆村幫助村民甚至新界鄉村居民移民的重要人物,可謂是「移民專家」的黃富,在荔枝窩小瀛故事館中收錄了他的事蹟。經統計,數十年來由他發出的擔保信及勞工紙達6,665封,他亦是村中首位赴英的男丁。事源於1948年的《英國國籍法案》鼓勵英國海外屬土或殖民地的勞動人民移民英國,申請人只要有英國當地僱主的擔保信便可赴英工作。素珍對他的人生經歷頗感興趣,在四次的口述歷史訪談中抽絲剝繭,為他充滿傳奇的一生作傳。

黃富自21歲起加入「行船」行列。(黃麗英提供)
黃富自21歲起加入「行船」行列。(黃麗英提供)

黃富自21歲起加入「行船」行列,年紀輕輕的他已有了生意頭腦,透過行船到訪不同地方購買當地特產,回港轉賣賺取利潤,儲下了人生第一桶金。行船生涯中他有機會到達澳洲悉尼,適逢當地一間中國餐館人手短缺,他就留在當地的餐館打工,練得一手好廚藝。他又在當地認識了新朋友,在餐館打拼期間累積了經營餐飲業與管理財務的經驗,這對他未來到英國創業打下了基礎。

如今港人飛到英國,直航約12小時就可以落地,黃富的赴英之路可沒有那麼簡單。他搭乘經越南接載士兵撤離的輪船,經過30餘天才抵達法國馬賽,再輾轉前往英國倫敦。黃富得到一位朋友在英國的親戚幫忙,提供擔保信給他在英國落腳,在餐廳打工4年。素珍在書中描述他赴英後的經歷,最令當時的朋友感到不解的是,做二廚的人工一周12英鎊,茶房為3英鎊,他寧可辭去二廚的工作轉做茶房。原來他是看中了茶房工作廣泛接觸客人的機會,他工作的餐館顧客多為客貨輪船的船員,他們上岸消費手上多為美金,少有英鎊。他想起香港兌換外幣的經歷,就複製這一經驗到英國,協助船員將美元換成英鎊,從中賺取小額差價,積少成多,儲的錢比做二廚的工資更多。

黃富(左一)在其中一間竹林酒家開張時留影。(黃麗英提供)
黃富(左一)在其中一間竹林酒家開張時留影。(黃麗英提供)

頗有生意頭腦的黃富,在31歲時就已累積了一些資產,開始投資餐飲業。與此同時,他廣泛積累人脈,四處找尋認識的朋友幫忙提供擔保信,邀請同鄉前來英國工作。餐飲生意越做越大,他開的餐廳越來越多,於是開始有能力為有意赴英的鄉民辦理手續,初期獲得他協助的鎖羅盆同鄉連家屬多達300多名。黃富開的新新酒家、大新酒家、七間竹林酒家等,遍布英國北部及蘇格蘭各埠,他也成為名噪一時的華人創業家。

英國的大新酒家舊照。(黃麗英提供)
英國的大新酒家舊照。(黃麗英提供)

月是故鄉明 衣錦還鄉老淚流

在英國打拼出一片天下的黃富,衣錦還鄉時卻未能讓他快樂,母親離世給他帶來很大的打擊。1981年5月,他回鄉奔喪並安葬母親,眼見昔日一片繁榮的村落只剩下殘垣敗瓦,不禁從中來。他作詩一首表達眼前所見:「奔葬母親回家鄉,眼看田地盡皆荒。祖屋崩移牆依在,雜草叢生爛村莊。」又敘述自己飄洋過海的經歷:「求謀生活跑遠洋,言語不通心渺茫。千辛萬苦留積蓄,英倫三島立綱常。等待兒孫皆長大,風俗語文習異邦。後輩相逢不相識,家譜可查頌詩章。」

與黃富有同樣感慨的村民有很多,另一位移居英國的村民黃佑民寫下《思鄉吟》:「草木從根莫忘本,異地安居頻念鄉。當年鬧巷兒孫哄,今朝敗瓦豕獸藏。但願他日重修建,還歸我家復盛昌。」在《鎖羅盆村沿革史》一書中,收錄了多篇村民表達思鄉的文章與詩歌。

年過八旬的黃富回到家鄉後,出錢出力,帶領後人重修祖墳。(黃素珍提供)
年過八旬的黃富回到家鄉後,出錢出力,帶領後人重修祖墳。(黃素珍提供)

黃富眼見家鄉凋零,屋瓦崩塌,又聽聞政府已將祖村列為廢村,意圖收回發展,他不忍眼見家鄉的土地變成當下的模樣,決定啟動復村工程。2007年,已經年屆八旬的他仍老當益壯,毅然接下這年青一輩都不敢擔當的重任。同年9月,他帶頭成立「鎖羅盆村委員會」,並在村內籌款開辦「漁農牧業組」,經多方努力,盼望可以復村,他的行動感動了現任村長黃慶祥,一直伴隨在他身邊進行復村努力。黃富還兩度牽頭重修祖墳,首先在2010年初,三房後人先後重建第四代及其後人的墓地,直到2021年,95歲的他仍成功號召村民重建頭三代先祖共六穴的墓地。完成人生最後一個心願,黃富於2022年4月7日安詳離世,他為鎖羅盆村多年來的付出,深深影響著海內外的村民,也給後輩帶來信心,一代接一代延續他的復村心願。

位於荔枝窩的黃氏祖祠。(陳仲明/大紀元)
位於荔枝窩的黃氏祖祠。(陳仲明/大紀元)

黃富的行動感動了現任村長黃慶祥,一直伴隨在他身邊進行復村努力。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黃富的行動感動了現任村長黃慶祥,一直伴隨在他身邊進行復村努力。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

鎖羅盆村的故事,是香港新界歷史上許多村落的縮影,一批一批港人離開家園到他鄉生活,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而努力付出。他們又心繫家鄉,不忘自己的「根」。也慶幸有心人的記錄與整理,為子孫後代留下村落的歷史脈絡,激勵後人飲水思源,繼續前行。◇

鎖羅盆村一景。(陳仲明/大紀元)
鎖羅盆村一景。(陳仲明/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