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鬢斑白的長者,指著昔日村落地圖,眼中流露出對過去時光的不捨,50多年前的鄉村記憶彷彿重現眼前。老一輩在市區的香港人,不會忘記六十年代「大制水」的日子,最嚴重的時候四天才供水一次,隨著大埔船灣淡水湖、西貢萬宜水庫落成,方穩定了香港食水的供應。在船灣淡水湖出現的背後,有這樣一批背井離鄉的村民,帶著萬般不捨離開世代紮根的家園,攜家帶口遷往市區,展開新生活。今期「港村落」,就隨著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主辦的展覽「村梭六鄉」,走進這段六十年代的遷村往事。

六鄉村民參觀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的「村梭六鄉」展覽,50多年前的鄉村記憶彷彿重現眼前。(劉駿軒/大紀元)
六鄉村民參觀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的「村梭六鄉」展覽,50多年前的鄉村記憶彷彿重現眼前。(劉駿軒/大紀元)

六鄉新村舊照。(劉駿軒/大紀元)
六鄉新村舊照。(劉駿軒/大紀元)

大埔廣福道一帶的六鄉新村唐樓,村民在六十年代時從船灣遷徙而來。(劉駿軒/大紀元)
大埔廣福道一帶的六鄉新村唐樓,村民在六十年代時從船灣遷徙而來。(劉駿軒/大紀元)

漫步大埔廣福道一帶,有13座高五層的舊唐樓,保留上居下舖的格局。唐樓群內隱藏著祠堂、村公所、村校。這片唐樓群正是船灣六鄉56年前村民的遷村去處,「六鄉新村」在當年還是頗為新式的樓宇格局。如今大埔區周邊日新月異的樓盤發展,這些舊樓宇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未來也可能被納入重建範圍。搶在舊樓消失前,CACHe研究員深入村落,覓得一張張舊照片,找到村民回憶當年,進行口述歷史記錄,集結成書《村梭六鄉:後遷徙的生活紀錄》,舉行展覽和導賞活動,尋回一段頗有意義的歷史印記。

大埔廣福道一帶,有13座高五層的舊唐樓,保留上居下舖的格局。(阡陌依舊提供)
大埔廣福道一帶,有13座高五層的舊唐樓,保留上居下舖的格局。(阡陌依舊提供)

全球首個在海中興建的水庫 百年村落面臨遷村

在大埔海以北的船灣,沿岸地帶有六條自給自足的鄉村——涌尾、涌背、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和橫嶺頭,村民以務農和捕魚維生,「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豐富的漁業和較為平坦的土地,新娘潭的水源,養活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根據村民的族譜記錄,金竹排村的村民至60年代已有12代。六鄉屬於「沙頭角十約」中的成員,商業活動也集中於沙頭角墟市。

1950至1960年代對於船灣村落是轉型期,由於交通不便,村民為了子女讀書和養家,紛紛搬離。據大埔區議會《大埔傳統與文物》一書記述1968年的一項研究,在六鄉遷村前,各村平均有四成人口已經離開家園,在村外謀生。

在大埔海以北的船灣,沿岸地帶有六條自給自足的鄉村——涌尾、涌背、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和橫嶺頭,村民以務農和捕魚維生。(劉駿軒/大紀元)
在大埔海以北的船灣,沿岸地帶有六條自給自足的鄉村——涌尾、涌背、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和橫嶺頭,村民以務農和捕魚維生。(劉駿軒/大紀元)

兩鬢斑白的長者,指著昔日村落地圖,眼中流露出對過去時光的不捨,50多年前的鄉村記憶彷彿重現眼前。(劉駿軒/大紀元)
兩鬢斑白的長者,指著昔日村落地圖,眼中流露出對過去時光的不捨,50多年前的鄉村記憶彷彿重現眼前。(劉駿軒/大紀元)

何佩然著作《點滴話當年:香港供水一百五十年》介紹船灣淡水湖的興建背景,1950年代後期,時任水務監督的T.O. Morgan提出,利用大埔船灣海一帶半月型的海灣,於大美督半島興建水壩,將海灣外圍的兩個島嶼連起來,使海灣變成一個人淡水工湖。隨著船灣淡水湖的落成,是全球首個在海中興建的水庫,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創舉。

CACHe策展團隊在「村梭六鄉」展覽中,以「兩封信之間的遷徙故事」作為引子,聚焦六鄉遷村過程中的起伏與細節。(劉駿軒/大紀元)
CACHe策展團隊在「村梭六鄉」展覽中,以「兩封信之間的遷徙故事」作為引子,聚焦六鄉遷村過程中的起伏與細節。(劉駿軒/大紀元)

「村梭六鄉」展覽展出1963年船灣村落人口調查的數字。(劉駿軒/大紀元)
「村梭六鄉」展覽展出1963年船灣村落人口調查的數字。(劉駿軒/大紀元)

興建水庫免不了代價,由於建水庫導致水面上升,六鄉的房屋和土地會被水淹沒,從工程開始時政府就派員與村民商討遷村和賠償事宜。CACHe策展團隊在「村梭六鄉」展覽中,以「兩封信之間的遷徙故事」作為引子,聚焦六鄉遷村過程中的起伏與細節。這「兩封信」,實際是1963年港英政府發出的一封公函,正式宣告船灣六鄉需水塘工程而遷村,另一封信則是1966年11月21日遷村前夕,船灣六村村民接獲再次確認遷村安排事宜的公函。

遷村計劃拉開城市生活序幕 在夾縫中保留村中傳統

根據「水塘條款」(Reservoir Terms),當政府為興建水塘而遷村時,會採用「全額補償」方案,即由政府回收所有鄉村土地進行賠償,並興建新居安置村民。

在1966年《香港工商日報》的報道中細述賠償方案,包括村民搬遷至政府在大埔廣福道填海區所興建的13幢五層高樓宇,一名滿16歲的男丁會配給一個樓宇單位,在鄉下擁有村屋業權會配給一間地下舖位,農地每尺補償二豪五仙,青苗補償八百多元,果樹補償一千二百多元,遷村後首三個月還會有生活津貼。據香港政府統計,該計劃搬遷影響145個家庭,搬遷人口約一千餘人。

六鄉村公所主席李有來(右)指出,當時村民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劉駿軒/大紀元)
六鄉村公所主席李有來(右)指出,當時村民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劉駿軒/大紀元)

過去位於大滘的三光小學及位於泥塘角的育群學校合併為「六鄉新村公立學校」。(劉駿軒/大紀元)
過去位於大滘的三光小學及位於泥塘角的育群學校合併為「六鄉新村公立學校」。(劉駿軒/大紀元)

六鄉村公所主席李有來指出,當時村民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原本政府安排村民的子女轉至大埔區其他學校繼續學業,但遭到村民的反對,要求興建一所學校培育六鄉子弟,並列為搬村條件之一。因此過去位於大滘的三光小學及位於泥塘角的育群學校合併為「六鄉新村公立學校」,1966年在大埔寶湖道建立新校舍,當年的港督戴麟趾爵士親臨主持開幕儀式,成為歷史的見證。可惜2006年學校因收生不足而停辦,2007年校舍改為「六鄉學習園地」,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營運,一直經營至今。

六鄉新村公立學校於2006年因收生不足而停辦,2007年校舍改為「六鄉學習園地」。(劉駿軒/大紀元)
六鄉新村公立學校於2006年因收生不足而停辦,2007年校舍改為「六鄉學習園地」。(劉駿軒/大紀元)

從鄉村到城市,六鄉的村民放下農具和漁具,在市區展開新生活。祠堂是村民紀念祖先的重要場所,遷村後村民仍不忘本,祖祠亦要隨之遷徙。在CACHe「村梭六鄉」的導賞活動中,參加者隨同導賞員走訪位於同發坊十二號地舖的李氏宗祠,該祠堂是涌背村的祖祠,祠堂內懸掛著手寫的歷史簡介,記敘先祖李良發由廣東省淡水於1720年至1730年遷徙至大埔八仙嶺涌背村的往事,在遷往市區前,已延續了九代人、32戶人家。

位於同發坊十二號地舖的涌背村的祖祠——李氏宗祠。(劉駿軒/大紀元)
位於同發坊十二號地舖的涌背村的祖祠——李氏宗祠。(劉駿軒/大紀元)

最初同發坊的四間地舖和同秀坊的一間地舖,設有涌尾、橫嶺頭、涌背、大滘、金竹排等祖祠,後來其他祖祠均遷回烏蛟騰,僅存涌背村的一間祖祠保留至今。小滘村的祖祠則設於粉嶺。

船灣淡水湖建起後,村民仍保留著返村祭祖的習俗。(張浩林提供)
船灣淡水湖建起後,村民仍保留著返村祭祖的習俗。(張浩林提供)

船灣淡水湖建起後,村民發現一些山頭上的祖墳並未被淹沒,自70年代起,每逢重陽節,村民都會帶上祭品,搭乘水務署提供的快艇,分批進入淡水湖範圍,到達未淹沒的山頭尋找祖墳祭拜,一直延續至今,以表對祖先的敬意。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動,也成為凝聚鄉情的重要一環。

自70年代起,每逢重陽節,村民都會帶上祭品,搭乘水務署提供的快艇,分批進入淡水湖範圍,到達未淹沒的山頭尋找祖墳祭拜。(張浩林提供)
自70年代起,每逢重陽節,村民都會帶上祭品,搭乘水務署提供的快艇,分批進入淡水湖範圍,到達未淹沒的山頭尋找祖墳祭拜。(張浩林提供)

自70年代起,每逢重陽節,村民都會帶上祭品,搭乘水務署提供的快艇,分批進入淡水湖範圍,到達未淹沒的山頭尋找祖墳祭拜。(張浩林提供)
自70年代起,每逢重陽節,村民都會帶上祭品,搭乘水務署提供的快艇,分批進入淡水湖範圍,到達未淹沒的山頭尋找祖墳祭拜。(張浩林提供)

白髮蒼蒼的長者,仍在重陽節堅持回船灣祭祖。(張浩林提供)
白髮蒼蒼的長者,仍在重陽節堅持回船灣祭祖。(張浩林提供)

重陽節期間,六鄉村民帶上祭品,回到船灣找到自己家鄉的祖墳祭祖。(張浩林提供)
重陽節期間,六鄉村民帶上祭品,回到船灣找到自己家鄉的祖墳祭祖。(張浩林提供)

另一個六鄉的象徵就是客家麒麟,每逢佳節,村中就會響起富有節奏感的鑼鼓聲,瑞獸麒麟前來祝賀,帶來吉祥。為延續客家傳統,2007年六鄉村民成立的「六鄉麒麟隊」,將麒麟文化帶出大埔,例如參加天后誕巡遊等,給予大眾進一步認識村中的傳統。

另一個六鄉的象徵就是客家麒麟,每逢佳節,村中就會響起富有節奏感的鑼鼓聲,瑞獸麒麟前來祝賀。(劉駿軒/大紀元)
另一個六鄉的象徵就是客家麒麟,每逢佳節,村中就會響起富有節奏感的鑼鼓聲,瑞獸麒麟前來祝賀。(劉駿軒/大紀元)

*********

翻開六鄉村民的記憶,有苦有甜,有汗有淚。六鄉的遷村史,亦是香港水務歷史中頗為重要的一筆,村民山長水遠返鄉祭祖的精神可嘉,滄海桑田,時過境遷,不改的是那顆飲水思源、不忘祖先恩情的心。◇

翻開六鄉村民的記憶,有苦有甜,有汗有淚。透過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主辦的展覽「村梭六鄉」,一起走進這段六十年代的遷村往事。(劉駿軒/大紀元)
翻開六鄉村民的記憶,有苦有甜,有汗有淚。透過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主辦的展覽「村梭六鄉」,一起走進這段六十年代的遷村往事。(劉駿軒/大紀元)

大埔林村河風景。(劉駿軒/大紀元)
大埔林村河風景。(劉駿軒/大紀元)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