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觀賞螢火蟲的最佳季節,每年7月的第一個周末,被定為「世界螢火蟲日」。曾幾何時,在新界東北的虎地㘭村(又名「虎地坳」),每逢初夏螢光點點,入夜後可以見到大片螢光閃耀,據在虎地坳村出生長大的廖志協回憶,他童年的夏夜都是伴著螢光玩耍長大,在河邊、屋簷、草叢都可以找到螢火蟲的身影,最高峰時有成百上千隻飛舞。隨著城市發展,各類建築工程動工改變了生態環境,虎地坳村的螢光漸逝,面對未來的收地和發展問題,很可能螢火蟲之光只能存在於一代人的記憶之中。

位於上水的虎地坳村2020年航拍圖。(陳仲明/大紀元)
位於上水的虎地坳村2020年航拍圖。(陳仲明/大紀元)

2020年6月入夜後的叢林,記者與虎地坳村村民一同尋找螢火蟲行蹤。(陳仲明/大紀元)
2020年6月入夜後的叢林,記者與虎地坳村村民一同尋找螢火蟲行蹤。(陳仲明/大紀元)

在夏季,是螢火蟲繁殖的高峰季節,在香港為人所知的螢火蟲觀賞地點包括沙螺洞、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大帽山郊野公園等等,螢火蟲一般喜歡棲息於河流、濕地、稻田和森林等較濕潤和暖的地方,對水質和環境的要求頗高,常被視為優良環境的生物指標。

在虎地坳村發現的寒冬凹眼螢。攝於2020年6月。(陳仲明/大紀元)
在虎地坳村發現的寒冬凹眼螢。攝於2020年6月。(陳仲明/大紀元)

在虎地坳村發現的莫氏雌光螢。攝於2022年4月。(廖志協提供)
在虎地坳村發現的莫氏雌光螢。攝於2022年4月。(廖志協提供)

位於上水的非原居民寮屋村落——虎地坳村,背靠虎地坳山,鄰近梧桐河畔,生態環境適宜螢火蟲繁殖,過去一度成為螢火蟲棲息地,唯近半世紀以來附近地區大量發展基建和工業設施,包括梧桐河以西的上水屠房和污水處理廠、村尾的上水濾水廠、文錦渡以東的嘉華瀝青廠等等,令螢火蟲數目大大減少。如今虎地坳村再次面臨發展,城市規劃委員會在今年二月提出村內約5公頃的範圍內將興建物流設施,村民擔心村中不但古蹟不能保留,村中的生態環境也會受到影響。

在虎地坳村發現的螢火蟲。攝於2020年6月。(陳仲明/大紀元)
在虎地坳村發現的螢火蟲。攝於2020年6月。(陳仲明/大紀元)

村民視山林為家 細心維護村中一草一木

筆者2019年首次踏足虎地坳村,就被村內綠意盎然的環境吸引,一年四季都有令人難忘的生態體驗。春季桃花嫣然含笑,夏季荷花亭亭玉立,金秋鳳眼藍布滿魚塘,冬季村民家豐收的日本淡雪士多啤梨令人一試難忘。跟隨著村民上山摘野果、割野生桃膠,入夜在河畔、叢林邊賞螢火蟲,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溫柔。唯有親身體驗,聞著花香,聆聽嚶嚶鳥鳴,才能體會到為何村民如此珍惜身邊的一草一木,在城市高速發展的時代,仍有這樣一片保留著山丘、魚塘、溪流的土地實在難能可貴。

虎地坳村春季的桃花嫣然含笑。攝於2021年2月。(陳仲明/大紀元)
虎地坳村春季的桃花嫣然含笑。攝於2021年2月。(陳仲明/大紀元)

虎地坳村山林中種植的桃花,都是村民列安邦一手一腳扛樹苗上山種植的。(陳仲明/大紀元)
虎地坳村山林中種植的桃花,都是村民列安邦一手一腳扛樹苗上山種植的。(陳仲明/大紀元)

虎地坳村的天然桃膠。(陳仲明/大紀元)
虎地坳村的天然桃膠。(陳仲明/大紀元)

村民列安邦(列哥)視山林為家,自願擔任「護林人」,日巡夜巡,觀察村內一草一木的變化。談起村中的生態,他就像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故事還要從2013年村中發生的一場山火說起,當時他望著光禿禿的山林,決心幫助山頭恢復綠意,自發扛著樹苗上山,費心費力在山上種了過百棵桃花,還有鳳凰木和大紅花,期盼這些樹木可以重新給山頭添一分綠意。他的種植理念是最大限度的給予植物生長空間,不施加人工化肥,希望營造最天然的生態環境。列哥常常說,要用心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一草一木都有生命,順應天時,大地才會給予人最美麗的回報。

虎地坳村民列安邦視山林為家。(陳仲明/大紀元)
虎地坳村民列安邦視山林為家。(陳仲明/大紀元)

農夫視野豬為天敵,列哥則不然:「野豬一家也應該有其生存的空間,如果野豬在山林間有足夠的野果進食,就不會下山覓食或者出現攻擊人的現象。」在虎地坳的山林,他十分熟悉野豬的路線,並不打擾動物的生活習慣,相信人和動物可以和諧共處。

虎地坳村民廖志協(協哥)用心維護著村中的生態,他還擅長與動物、昆蟲「溝通」。(曾蓮/大紀元)
虎地坳村民廖志協(協哥)用心維護著村中的生態,他還擅長與動物、昆蟲「溝通」。(曾蓮/大紀元)

虎地坳村民廖志協觸摸嶺木蜂。(曾蓮/大紀元)
虎地坳村民廖志協觸摸嶺木蜂。(曾蓮/大紀元)

嶺木蜂是虎地坳村樹林中常見的一種生物。(陳仲明/大紀元)
嶺木蜂是虎地坳村樹林中常見的一種生物。(陳仲明/大紀元)

虎地坳村的黑翅蟬。(曾蓮/大紀元)
虎地坳村的黑翅蟬。(曾蓮/大紀元)

廖志協(協哥)也一樣用心維護著村中的生態,他還擅長與動物、昆蟲「溝通」,村中的豹紋蝶、嶺木蜂、黑翅蟬,都願意與他親近,甚至給他觸摸,停留在他的手上不飛走。協哥認為,動物和昆蟲都可以感知人,當牠們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這人不會傷害自己的時候,就自然願意親近人。

虎地坳村的鳳眼藍花海魚塘。(陳仲明/大紀元)
虎地坳村的鳳眼藍花海魚塘。(陳仲明/大紀元)

虎地坳村的鳳眼藍,一般在5月和10月盛開。(陳仲明/大紀元)
虎地坳村的鳳眼藍,一般在5月和10月盛開。(陳仲明/大紀元)

虎地坳村仍保留著大片綠地,適合螢火蟲生存,近年在虎地坳曾被發現的螢火蟲品種包括山窗螢、水棲螢和趨光螢。(陳仲明/大紀元)
虎地坳村仍保留著大片綠地,適合螢火蟲生存,近年在虎地坳曾被發現的螢火蟲品種包括山窗螢、水棲螢和趨光螢。(陳仲明/大紀元)

在虎地坳村發現的弦月窗螢。(陳仲明/大紀元)
在虎地坳村發現的弦月窗螢。(陳仲明/大紀元)

發現罕有莫氏雌光螢 民間自發組「螢火蟲拯救隊」

春末夏初,協哥與列哥總是忙得不可開交,入夜後輪番到村中鄰近梧桐河的自然保育區河曲一帶巡邏,清點村內碩果僅存的螢火蟲。近年在虎地坳曾被發現的螢火蟲品種包括山窗螢、水棲螢和趨光螢。2022年的最新紀錄的是莫氏雌光螢(又稱莫氏凹眼螢),最高峰期發現了120隻,這是香港特有的品種,雌螢體長約13至16毫米,夜間腹部端向上反,尤其在產卵後會包圍卵團,並發出33點螢光,十分罕見。

在虎地坳村發現的莫氏雌光螢。攝於2022年4月。(廖志協提供)
在虎地坳村發現的莫氏雌光螢。攝於2022年4月。(廖志協提供)

去年4月,虎地坳村民和義工組成了特別的「螢火蟲拯救隊」,因了解到水務署將在村中的螢火蟲棲息地進行再造水供應工程,地點在上水屠房與虎地坳道之間的一段小路,如果這段路進行施工,破壞了生態環境,將影響螢火蟲的繁殖。村民諮詢了螢火蟲保育基金會專家的意見後,組建「螢火蟲拯救隊」,趕在4月初螢火蟲幼蟲出世期間,幫助雌性螢火蟲搬家,找到新的斜坡林蔭地遷移,並搬來枯木給予螢火蟲熟悉的生活環境,眾人花費了4晚的時間搬遷了過百條雌性螢火蟲。雖然耗費心力,列哥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真的希望這些小生物可以繼續在這片土地健康存活,我們只能盡自己所能去保育這片土地。」

虎地坳村村民列安邦希望盡自己所能保育村內生態。(曾蓮/大紀元)
虎地坳村村民列安邦希望盡自己所能保育村內生態。(曾蓮/大紀元)

今年夏季,協哥與列哥一如既往「巡村」查看村內螢火蟲的身影,一閃一閃的螢光仍照亮著村中的小路,雖然沒有過去那麼大片的閃耀,數目也比以往少了,但有光就有希望,他們會盡自己所能守護這片自己深愛的土地。◇

虎地坳村村民廖志協(左)與列安邦。(陳仲明/大紀元)
虎地坳村村民廖志協(左)與列安邦。(陳仲明/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