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50年出世,12歲跟父親扒龍船,我對呢隻龍船有好大希望,龍船像似我條命一樣,只要還有氣力的一天,我就會為佢負責,問心無愧!」現今73歲的長洲西灣漁民陳根成,是「福緣堂」傳統龍舟會的資深會員,講起龍船對自己的意義,不禁老淚縱橫。與他一同玩龍船到大的羅容帶點點頭:「爛咗隻龍船,即係切咗我一嚿肉、切咗我老婆一嚿肉,真係咁上下!」

長洲西灣漁民後代陳根成(前)與羅容帶,分享百年「遊龍」傳統。(受訪者提供)
長洲西灣漁民後代陳根成(前)與羅容帶,分享百年「遊龍」傳統。(受訪者提供)

每年的端午節少不了扒龍舟,在香港傳統漁民社區,龍舟的意義非凡,是神明的水上座駕,在黃曆五月初五出海巡遊,以潔淨社區,祈求平安。「遊龍」與當下的「龍舟競渡」不同,是流傳百年的傳統祈福儀式,在香港仔、大澳、長洲、大埔,至今仍保留著「遊龍」傳統。從長洲玉虛宮(北帝廟)獅子石刻推測,長洲平安堂遊龍(又稱「遊神」)的歷史應有二百年。今期「港村落」,記者深入長洲西灣,與漁民後人探討三條傳統大龍船與漁民文化之間的關聯。

長洲西灣漁民後代陳根成(右)與羅容帶(左)是是「福緣堂」傳統龍舟會的資深會員,對龍船感情深厚。(受訪者提供)
長洲西灣漁民後代陳根成(右)與羅容帶(左)是是「福緣堂」傳統龍舟會的資深會員,對龍船感情深厚。(受訪者提供)

長洲西灣三條傳統大龍船——福緣龍、合意龍、善慶龍俗稱「三仔乸」,每年端午節延續「遊龍」傳統。(陳仲明/大紀元)
長洲西灣三條傳統大龍船——福緣龍、合意龍、善慶龍俗稱「三仔乸」,每年端午節延續「遊龍」傳統。(陳仲明/大紀元)

似一家人的「三仔乸」 大龍船與長洲漁業

「我們漁民不叫『龍舟』,叫做『龍船』,龍舟是岸上人的說法。」長洲西灣漁民後代陳根成特別提出「龍船」的概念,在他的心中,這是一個神聖無比的稱呼,「我們這條大龍,這是跟著北帝爺的龍船,永遠永遠不可以離開長洲!」他解釋,過去有父老曾經向北帝爺問杯,想拖大龍出外參加其它灣頭的比賽,每一次卜杯都被否決,漁民們就有了不成文的規定,三條龍船不可以駛出長洲。

令羅容帶(左)與陳根成(右)自豪無比的「福緣龍」。(受訪者提供)
令羅容帶(左)與陳根成(右)自豪無比的「福緣龍」。(受訪者提供)

訪問當日,陳根成(成哥)和羅容帶特別穿上「福緣堂」的會服,成哥自豪地指著胸口的標誌說道:「我們的『福緣龍』是三個龍船會最年長的,我們俗稱三條龍『三仔乸』。『福緣龍』是『龍公』(父親),『合意龍』是龍乸(母親),『善慶龍』是龍仔(兒子),你有否發現,龍乸是沒有鬍鬚的,龍公和龍仔有鬍鬚!」他哈哈大笑,這個對龍船親切的稱呼,談起來就像在講自己的家人一樣。容帶表示,「福緣龍」身長82呎(近25米),還不包龍頭龍尾的長度,要約50名健兒扒龍船,非常「威水」。

容帶在一旁解釋,三個漁會由平安堂值理會統籌,都有近百年歷史,三條大龍屬於不同的堂口,以他們所在的「福緣堂」為例,成員主要由「罟仔艇」組成,所謂的「罟仔艇」的特徵是船身掛有一排排的射燈,主要以圍網作業方式捕魚,用燈光吸引魚兒靠近,通常在近岸淺水海域捕魚。另外兩個漁會有不同的作業方式,「合意堂」的成員過去由經營「扒艇」的漁民組成,這是一種大型漁船,可以到較遠的地帶作業,捕獲的漁獲較多,後期經營拖網、浸籠、雪艇(製冰及向漁船售賣冰粒)等等。「善慶堂」的漁民扮演「買手」的角色,主要負責購買漁獲,經營「曬家艇」,將收到的漁獲曬乾之後出售。三條大龍正是代表著長洲不同的漁業組織,端午節的「遊龍」令漁民社區緊密連結,長洲人將三條龍船形容為「三仔乸」,也顯示漁民團體之間親密無間。

端午節的龍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神明的「座駕」,漁民後人迎請北帝神像到龍舟。攝於2021年6月。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端午節的龍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神明的「座駕」,漁民後人迎請北帝神像到龍舟。攝於2021年6月。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龍船是北帝爺的「水馬」

成哥分享,自己從小到大最期待的有三個長洲節慶——天后誕、太平清醮、端午節,這三大節慶都與長洲漁民的信仰息息相關。當中端午節的龍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神明的「座駕」,成哥形容其為「水馬」:「龍船是來接北帝爺的,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習俗,我們都視其為最神聖的『水馬』,我們要很愛惜它,尊敬它。」容帶回憶,昔日龍船一度擺放在玉虛宮附近,後來才搬遷到現在西灣西提路的位置,村民並起了三間屋來安置龍頭、龍尾,用以擺放扒龍船的用具。「這個龍竇(安置龍船的地方)這也是最近10年的事,有一段時間我們都很辛苦,要到處找地方來安置龍頭龍尾,也擔心出現差池,還好這些年我們都保養得很好。」

容帶詳述「遊龍」儀式,長洲西灣漁民在推龍船落海前,會先點香燭擺生果在龍頭位置祭拜,請菩薩保佑平安順利,龍船落海有次序,通常最先是「福緣龍」,然後是「合意龍」,最後是「善慶龍」。「龍船扒出去採青,我們以前在西灣天后廟附近的山頭採青,但是現在長洲的青草幾乎絕跡,我們就沒有這個儀式了,就從外面買來青草放進龍的口中,就是採青了。」

長洲西灣龍船「採青」後就會去北帝廟接神。攝於2021年6月。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長洲西灣龍船「採青」後就會去北帝廟接神。攝於2021年6月。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他講述,龍船採青後就會去北帝廟接神,三條龍船都是接北帝,有三座北帝的行身參加「遊龍」,在北帝像前供奉上香,並載上香燭衣紙,還有齋菜和燒肉,沿途化寶和撒衣紙。「以前我們繞長洲一圈,會邀請最資深的長老指揮龍船的方向,要拜盡長洲所有的廟宇和神位,到了廟宇的位置,龍船會朝向廟來回扒以示行禮,大概整個行程要3個多小時。」後期長洲避風塘建成,「遊龍」的路線就改在避風塘內巡遊。在五月初五的「遊龍」結束後,漁會成員代表會送神回廟,到北帝廟「問杯」,詢問北帝是否滿意遊龍及拜神儀式,要一直拜到得到「勝杯」為止。最後會在北帝廟化衣,送龍回到「龍竇」後才完滿結束整個儀式。

長洲西灣龍船參拜天后廟。攝於2021年6月。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長洲西灣龍船參拜天后廟。攝於2021年6月。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神聖的「遊龍」 展現長洲漁民信仰

成哥認為,「遊龍」的意義是淨化社區,祈求水陸平安,表示對神明的尊重,並安撫遇難的漁民:「我記得六十年代的『瑪麗』颱風對長洲漁民影響好大,很多漁船被毀,死難者無數,現在我們的『遊龍』也會祭拜這些遇難者,為他們撒衣紙。」在他眼中,「遊龍」是無比神聖的一個活動,參與扒龍船的健兒也有講究:「所有參加扒龍船的都必須是男性,若家中有妻子懷孕(俗稱「四眼仔」)不能扒龍船,家中發生白事也不可以,這些都是祖上流傳下來的習俗,我們必須遵循。」

「我相信有菩薩庇護,我從小到大身體才一直那麼健康,一直都平平安安。人的一輩子其實不求甚麼,對得起自己,天、地、人,對得住自己的良心,問心無愧。我也對子女講,這條龍船就是爸爸的命,能維護到今天,為其負責,我都好安慰。」成哥相信,對神的信仰是自己多年來的堅持。容帶亦對成哥佩服不已:「我們打理這條龍船已經20年了,現在都70多歲了,也應該退休了,但是成哥說他會堅持到最後,有生之年有氣力都會參與,這點我最佩服!你也看到了,如果這條龍船有一點點損壞,我們都會掉眼淚的。」

容帶分享,一般西灣的「遊龍」會在五月初三、初四、初五進行,其中五月初五最為盛大,在「遊龍」結束後三條龍舟會進行競渡,還有熱鬧的「搶標」活動,「標旗」是彩旗上綁滿現鈔,來自不同團體的捐贈,在初五「遊龍」後進行,三隻大龍的健兒互相競賽,十分熱鬧。如今舉行的「平安堂大龍錦標賽」就是當年「搶標」活動的延續。

遊龍後有「搶標」活動。攝於2021年6月。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遊龍後有「搶標」活動。攝於2021年6月。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這三年來由於疫情的關係,「遊龍」儀式也受到了影響,例如2021年所有活動濃縮在初五當日進行。近年來由於人手問題,長洲西灣「遊龍」的日期會根據假日安排等有所浮動,例如今年黃曆五月初一(6月18日)是星期日,又是父親節,返鄉的親朋好友較多,今年的龍船在初一落海,風雨無阻。龍舟會成員齊心協力將龍船從西提道的「龍竇」推往大興提路的梯台,由吊船將其升起置入海中。

「福緣龍」的大鼓。(鄺嘉仕提供)
「福緣龍」的大鼓。(鄺嘉仕提供)

龍舟會成員們在推龍船落海前,要舉行拜神儀式,祈求活動平安順利。(鄺嘉仕提供)
龍舟會成員們在推龍船落海前,要舉行拜神儀式,祈求活動平安順利。(鄺嘉仕提供)

6月18日,「善慶龍」龍舟會成員齊心協力準備遷移龍船。(鄺嘉仕提供)
6月18日,「善慶龍」龍舟會成員齊心協力準備遷移龍船。(鄺嘉仕提供)

6月18日,「福緣龍」龍舟會成員齊心協力遷移龍船,前往大興提路梯台。(鄺嘉仕提供)
6月18日,「福緣龍」龍舟會成員齊心協力遷移龍船,前往大興提路梯台。(鄺嘉仕提供)

據悉,今年初二龍舟會成員到北帝廟「請神」,初三至初五都有「遊龍」儀式,即繞長洲避風塘一圈,拜不同的廟宇和神位。下午時段每日都有不同的競渡,初五的賽事完畢後將送神回北帝廟,推龍船上岸。當中每一日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前往北帝廟拜神,儀式始終圍繞著對神明的崇敬,也展現了長洲漁民的信仰。

漁民多上岸 「遊龍」後繼無人引擔憂

成哥在訪問中多次強調,自己年事已高,最擔心就是龍船「後繼無人」的問題:「我12歲就跟老爸扒龍船,學會拜神的儀式,到現在都那麼喜歡龍船!到我爸爸走了後,我接手,一做就是20年,可惜我的兒子沒有興趣,到今時今日要維繫下去真的好難⋯⋯」

容帶解釋,長洲的漁民上岸後,紛紛轉行,漁業式微,漁會的成員減少,參與傳統活動的人也越來越少了。「現在我們也老了,下一代不一定像我們這樣那麼有興趣,打理龍船、辦活動都是要有氣有力的男子,我們真的很擔心未來的情況。」

*********

兩位老漁民講到感情深處,不禁潸然淚下,他們對於龍船愛之深切,亦展現著一代人對神的信仰,對自己出生長大之海灣的熱愛。當下年青一輩熱衷於龍舟競渡,卻忘記了龍船的最初功用——神明的座駕,亦不清楚「遊龍」的真正意義。仍然在生的父輩們用他們畢生的故事和對龍船熱忱,告訴下一代自己的堅持,期盼能夠理解他們心意的後人可以繼承衣缽,從而讓傳統代代相傳。◇

每一年的端午「遊龍」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老一輩擔憂後繼無人。圖為2023年「合意堂」龍舟會成員遷移龍船,前往大興提路梯台一幕。(鄺嘉仕提供)
每一年的端午「遊龍」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老一輩擔憂後繼無人。圖為2023年「合意堂」龍舟會成員遷移龍船,前往大興提路梯台一幕。(鄺嘉仕提供)

吊龍船落海。(鄺嘉仕提供)
吊龍船落海。(鄺嘉仕提供)

吊龍船落海。(鄺嘉仕提供)
吊龍船落海。(鄺嘉仕提供)

每一艘龍船都有漁船作為「龍躉」,作為「遊龍」數日停泊龍船,供健兒休憩的地方。圖為「合意堂」的「龍躉」。(鄺嘉仕提供)
每一艘龍船都有漁船作為「龍躉」,作為「遊龍」數日停泊龍船,供健兒休憩的地方。圖為「合意堂」的「龍躉」。(鄺嘉仕提供)

「龍躉」是停泊龍船的地方。(鄺嘉仕提供)
「龍躉」是停泊龍船的地方。(鄺嘉仕提供)

長洲西灣一景。(鄺嘉仕提供)
長洲西灣一景。(鄺嘉仕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