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談到「接受」與「包容」不一樣的孩子, 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實行起來也絕不簡單。要父母在紛亂複雜的情況下,應付頑皮透頂或使人頭痛的孩子,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筆者本期想跟大家探討一下如何在「接受」與「包容」的框架下,在夾縫中找到與孩子相處的方法和心態。
當孩子鬧情緒、頑皮、不聽話或是闖禍時,特別是有特殊需要(SEN)的孩子,他們都有着超乎常人的偏執,父母遇到這些情況,受當時的環境及氣氛影響,難免氣結光火。尤其是在目睹了孩子弄出的爛攤子,其還在身旁糾纏哭鬧,接收到旁人異樣的目光,更是容易火上澆油,令人怒火中燒而無法冷靜客觀地去看待及處理眼前的一切。
自我調整
情緒人皆有之,父母當時的感受都可被理解。但事情發生後,眼前狀況必須解決。剎那的情緒過後,父母仍宜回歸本位,盡量平復怒氣,將之暫時控制。切記莫要將怒火及不滿宣洩在孩子身上,因這只會把事情越弄越糟,形成惡性循環,從而沒完沒了,故父母宜收斂怒氣和調整情緒,再設法解決當前困局。
重溫、摸索、學習與改善
即使解決了燃眉之急,但這也不等於事過境遷,因為同樣的事情,類似的情況總有機會死灰復燃,因此父母切記不要抱着得過且過的心態,讓事情不了了之。父母不是天生良好的教育者,訓導孩子靠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經驗積累,不斷地嘗試、持續地學習,以及慢慢地摸索來自我完善的。即使事情已吿一段落,事後父母仍宜反思此前的處理有否問題?是否有可再改善的地方?或是沒無其他更好的處理方法?
跳出框架
發生狀況時,情況混亂,兼之父母急火攻心,當下的處理方法可能有所不足,甚至犯錯,因此事後的檢討和分析十分重要。每一次的檢討都可激發新思維和想法,幫助自己的改善和進步。此外,當局者迷的父母通常難以保持冷靜,以客觀和從容地心態去面對一切,而事後檢討正好可讓父母嘗試跳出框架外,以一個第三者局外人的身份和眼光,去細心地探討和揣摩當時的環境、狀況和處理的方法, 審視與拆解每一個環節,找出問題所在,這種針對性的思考可讓家長們有另一番新見解和收穫。
以靜制動
筆者的教育策略是「先動後靜」,即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舉動,用冷靜的思維去閱讀孩子隱藏行為背後的意思,解讀動機和探索孩子的情緒和所思所想。用「他動我靜」的策略,從孩子的每一項舉動、神情和表現中,得到提示和線索,找出破綻,來破解孩子不當行為的密碼,解決問題徵結,再根據孩子的特質和需要,制定針對性的方法,一舉殲滅問題。
靈活變通
方法制訂後,下一步就需坐言起行,著手改善和解決問題,方案未必能一步到位,因此家長需要在過程中持續留意孩子的反應和接受程度,以判斷方法是否奏效?情況有否改善?會否操之過急等等?同時,方法執行期間,父母要與孩子保持溝通,了解他們的意見和需要,還需不時檢視方法是否妥當執行和衡量成效,如此才可更準確掌握當中的技巧和訣竅,因時制宜,適時做出調整和改善,以達致最佳效果。
再者,辦法是死的,人卻是活的,就算制定了方法,也不一定能一本通書看到路。即使方法正確且有效,但孩子仍在不斷成長,內、外環境也在不斷變換,固有的方法也需不斷調整來迎合需要,得到最佳效果。因此父母要保持靈活的觸覺和敏銳的觀察力,根據孩子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特質,靈活調節方針和不斷進行新的嘗試,以找出切合孩子不同階段所需的教導方法,從而有效解決問題,讓他們發揮所長。◇
歡迎讀者電郵florasen2021@gmail.com或聯繫www.facebook.com/Parents4SEN,大家一起研究及揣摩教兒之道。下期「教子有方」將於9月22日(五)刊登。
作者簡介
Flora現為育兒及烹飪專家。她畢業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具多元化才能。Flora將其獨具一格的育兒技巧寫成《擁抱缺陷》一書,面世後,旋即獲各大傳媒訪問和香港教育大學邀請主持、分享講座。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